近年来,绘本的阅读在亲子阅读中带来越来越多的乐趣,也越来越被家长认可。中国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阅读推广人方素珍近日在接力出版社的邀请下,来京带来一堂“打开绘本学写作”的主题讲座。据介绍,方素珍研发了“绘本读写课堂”课程,在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华人地区开展绘本读写教学,其“绘本读写课堂”也已落户北京,并于3月1日起面向小学低年级学生提供专业辅导与培训,希望将绘本阅读与孩子的写作能力联系起来,形成“化学反应”。北京晨报记者也对被称为“花婆婆”的方素珍进行了专访。访谈中,方素珍谈及“让绘本不只是绘本”的理念及实践。
方素珍此前曾在大陆出版《方素珍创意认知图画书》系列等作品。据出版方介绍,基于绘本的好处,近年来各地涌现出很多像“阅读姐姐”、“故事叔叔”等给孩子读绘本,掀起阅读教育的热潮,但不像教学那般目的明确地放在引导孩子习作上,这样的绘本阅读更多还停留在读与听、讨论与交流的层面,还不能将作文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接受绘本阅读教育实现精神营养“输入”后,无法实现能力转化后的“输出”。
基于此,方素珍研发了“绘本读写课堂”课程,近年来,由大陆教师在杭州、上海、深圳等地的学校进行了两年多试讲和实验,为教师将绘本融合大陆地区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借鉴。该系列内容涉及科普、数学、情感、价值观等,选本经过挑选、全面策划。教师可以用一节课、一学期乃至一学年去读、去教绘本,也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增删。同时,对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作文、训练的要点与细节等也进行了可操作性的说明。
具体来说,方素珍绘本读写课堂是以儿童阅读与写作为主轴,以创意思维做导向,采用“听、说、读、写、做”的多元化导学模式,促进孩子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课程力求采用的绘本内容按照中国儿童分级阅读理念和标准,遵循孩子的身体与心智发展规律,并符合该年龄段儿童语文学习教育大纲要求,兼顾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等的丰富性和适用性,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于课程体系中,并以游戏性、互动性等元素的融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读绘本,制作自己的手作书
北京晨报:通过绘本进行的读写课程是怎样的?在台湾的情况如何?
方素珍:从绘本中萃取一些习作元素,设计可以操作的课程。台湾对绘本已经推行了20多年,感觉像呼吸一样,家长和学校在无形中吸收了讲绘本故事的理念,不用特别去上绘本写作课。不过也有老师会用一学期专门教绘本写作课程,对绘本进行一些细腻的操作,使小朋友可以得到乐趣,还可以自己做一本手作书、友情包裹等。他们如果对诗歌有兴趣,我们还可以教他们学写现代童诗。另外还可以进行绘本剧表演。我们还有一种纸质剧,有一个木箱子,图片一张一张拉出来,小朋友可以看,这也是一种阅读方法。
抓住快乐元素,孩子写作不难
北京晨报:其实现在读绘本是很多家长和孩子喜欢的方式,但借此学写作,快乐会不会减弱?
方素珍:教他们的绘本,尽量要读起来有趣、幸福、快乐。里面有些写作元素,把它们抓出来教给孩子,其实不会痛苦,也不会难。孩子的作文成绩提高,不是我们强求的。而且可能需要上我们课程的家长并不一定要求孩子提高作文分数。我们的课是一种素质教育,把语文和艺术结合在一起。
北京晨报:鼓励孩子写一些他们觉得有趣、幸福的东西,其实写作不会很难。
方素珍:对。孩子们上这样的课,可以自己做书、写字,很开心。
提炼“情节网”,帮孩子讲故事
北京晨报:绘本中的什么内容可以具体提炼出来帮助孩子进行写作练习?
方素珍:每一本绘本都不一样。要教师不断地萃取精华。比如佳句欣赏,一些语句的模型,都是其中的要素。我还有设计一种“情节网”,比较适合三年级以上的小朋友,就是把这本书先画出一个大致情节,你可以换一个情境进去,小朋友就懂得怎么去讲故事,老师要教出里面写作的元素。
北京晨报:虽然不急于提高作文成绩,但该课程的效果如何体现?
方素珍:在台湾,每一个县有一些语文能力竞赛,考拼音、造句、作文等。此前有一个学校,校长刚来时发现学校里没有阅读氛围,老师自己都不太读书,校长就找我去给大约40个小学老师上课,从绘本阅读开始,三个小时讲了13本绘本,有关亲情、爱情、友情,老师们觉得很享受、很有趣。他们听了我的课,回到班上讲给小朋友们听,发现小朋友很喜欢,于是整个学校渐渐有了一种阅读计划,比如星期一要晨读十分钟等,学校也去买了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还发通知给家长,让家长来当故事爸爸、故事妈妈,我会给他们培训,他们会在早上到各班去讲故事。4年后,这个以前默默无闻的学校,后来在语文竞赛中提高了成绩,这是家长和老师希望看到的,但它确实需要时间。
在大陆开始实践,成效初显
北京晨报:您的课程在大陆的推广情况如何?
方素珍:在大陆,本来的想法只是出一本绘本读写课堂的书,使小学语文老师能够进行参考。比如一学期读几本?要怎么教学?2012年9月开始,我找了一位杭州的语文老师在其班级对约30位小朋友做实验。我来提供、挑选绘本,这位老师来教学。用的绘本一半是原创的,一半是引进的。但有输入也要有输出,不能只是教学,上课前有教案,我跟这位老师说,希望小朋友课后的反馈、作品反馈给我。小朋友对读图、读作品的中心意思有了一定掌握,并且觉得很有趣。
北京晨报:多久算比较完整的课程?
方素珍:我说我不急。就像现在在杭州教课的那位老师,就是一周一周慢慢教,可以是弹性的,但一学期要精读12本到15本书。不过由于学校的支持,他们还多做了很多相关活动。小朋友的字词、短句、短文都有进步。
示范是最好的教学策略
北京晨报:中国大陆现在有几个学校在进行这样的课程?
方素珍:不多,其实起步最难。有理念的就先来做,只能先做金字塔顶端。其实大家渐渐有这种意识,绘本是一个流行的产物,但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其实可以多面向讨论。孩子写作的题目可以从一本书引导出来,不是凭空而来。示范是最好的教学策略,如果你没有好的示范,怎样教孩子写出好的东西?这些好的示范也不是简简单单地呈现,而是要经过课程实验,把它整理出来。上次听接力出版社说,希望进行中高年级作文班培训,我说为什么没有低年级?他们说低年级的孩子还不怎么会写字,还在学拼音,怎么写作文?我说从学拼音就可以开始了,从最基础开始。比如做手提袋书,可以做成一个手提袋,孩子可以自由发挥。制式教育大家千篇一律,如果有机会接受不同的培训,可以保留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阅读不仅靠激情,还要学校有计划
北京晨报:这些年有没有发现大陆的阅读氛围有所改变?
方素珍:我在大陆的第一场讲座是2005年在上海,中国的童书阅读状况现在越来越好。但阅读的确要积累,不能今天读了一本书,你的人生从此就不一样了。虽然这也有可能,但也很可能是几天激情就过去了。我来讲的场次,以前一年来一两次就可以了,现在每年要来十三至十五次。我现在一年要在大陆待四个月时间。
学校里,早期就是请作家来签书,然后就完了,比较形式化。台湾的阅读推广已经20多年,但现在还有很多学校没有去做阅读活动。台湾最近还有一个天下杂志基金会,专门征集计划,各学校想要推广阅读,可以列一个计划,如果被选中,可以获得经费补助,鼓励一些还没有做阅读推广的学校。目前在大陆,我也在学校里进行过公开课,甚至在浙江大学讲过4000人的公开课,但只能示范,学不到太多。老师听了激情有,绘本好好听,绘本好好笑,接下来要怎么做?第一要学校愿意,整个学校要有这种阅读计划。再有就是班级,老师到底怎么去讲?我将要出版的那本读写课堂的书,像一个课件或模板,可供参考。
读绘本有三个境界
北京晨报:这些年您对绘本的阅读理解是怎样的?
方素珍:一开始其实门槛很低,就是打开一本绘本。第二个境界是,自己要挑选,有的老师可以和课纲搭配,比如今天的课纲是讲家庭、家人,那么你选择的绘本就可以与家有关系。如果觉得还可以玩一些衍生活动,老师可以花一点时间去学,变成很有创意的语文老师。上海有两位老师组织小朋友演绘本剧,有来宾时可以演出。第三个境界就是绘本还是绘本,就像人生经历了很多之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可以优哉游哉地拿出一本绘本欣赏,不一定那么花哨地去做什么,但你已经很懂得怎样去欣赏一本绘本。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刘婷
方素珍
中国台湾资深儿童文学作家,长期从事童诗、童话及绘本故事的创作、翻译以及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历任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长、康轩教科书编委、香港教育出版社语文科顾问、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绘本阅读中心顾问。
著有《我有友情要出租》、《妈妈心·妈妈树》、《祝你生日快乐》、《萤火虫去许愿》、《明天要远足》、《可爱动物操》、《真假小珍珠》、《方素珍童话Pizza》、《你想要一颗星星吗?》等童书,并翻译了《花婆婆》、《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米莉的帽子变变变》、《巫婆的孩子》等童书,共出版童话、童诗、图画书、翻译改写等作品八十余部。曾获洪建全儿童文学奖、杨唤儿童诗奖、《国语日报》儿童文学牧笛奖、《联合报》年度最佳童书奖等。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