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下午,福州西湖旁的梦山书屋座无虚席,连走道都挤得满满当当,因为台湾著名学者、哲学教授陈鼓应在此开讲“老庄与现实人生”(上图)。
为了见上慕名已久的陈教授,并与其探讨老庄哲学,廖立忠当天早上特意从龙岩赶到福州。他告诉记者,不仅自己研究的课题和陈教授的相似,而且两人还是老乡,无论如何要来。现场很多人带着陈鼓应所著的系列学术著作等待签名,其中包括脍炙人口的《老子今注今译》、《庄子今注今译》、《尼采新论》等。
“我母亲是在厦门鼓浪屿怀上我的,所以给我起名‘陈鼓应’……”讲座以追根溯源开场,诚恳而风趣。陈鼓应说他出生于漳州,在长汀县长到14岁,1949年前往台湾。对于故乡,他一直念念不忘,并且心怀感恩。“今年暑假,我们全家祖孙三代要一起回长汀祭祖。”他说。祭拜祖先,是因为十几年的故乡生活赋予他的人文情怀,对他后来的学术人生影响深远。
上个世纪70年代,陈鼓应作为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因时常抨击时弊、积极主张两岸统一而被人打小报告。之后,台大对陈鼓应不予续聘,他被迫离开台湾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担任研究员。上个世纪80年代,陈鼓应应邀从美国来到北京大学教授老庄哲学。1997年,陈鼓应重回台湾大学任教。一个偶然机会,他遇上当初打他小报告的那个人,并得知他同样是从福建赴台,两人算是老乡。“那位先生告诉我,由于种种原因,他一直不敢回老家,但内心里十分渴望回乡祭祖。”他说。
生性豁达的陈鼓应本来对前尘往事就不计较,他说:“那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告发我也是身不由自己。而他说到要回乡祭祖,我就更恨不起来了,我知道离乡越久会越想念,在这点上我们是相通的。”他告诉这位同乡,福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得更加美好,一定要回去看看。
被迫离开台大的教职后,为解决生计问题,陈鼓应应邀参与古籍整理,并完成《老子今注今译》、《庄子今注今译》两本著作。“如果没有那一段的坎坷,我可能不会那么快出学术成果,不会去美国,也就不可能有后来回大陆到北大教书等等的一切。”他说,自己的经历印证了老庄哲学的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整个下午,年已八十的陈鼓应似乎忘记了年龄,也忘记了身体的不适,或坐或站侃侃而谈,引领听众进行一场随性的思想“逍遥游”,兴之所至,还吟唱起自己喜爱的古典诗词。他说,回想1984年第一次回大陆前的种种遭遇,而今两岸交流之顺畅真是令人欣喜。大陆民众对国学的热情以及研究探讨学问的自由氛围都为他所乐见,故乡的人文精神不仅让他受益终生,且正在延续。(李烈 文/图)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