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交流与合作

发挥福建传统医药文化在两岸交流中的作用

时间:2015年01月09日 09:25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福建传统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为闽台区域民众所推崇,是维系中华民族健康理念、凝聚民族情感的纽带。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进程中,作为中华民族健康文化的一种地方形态,它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文化体系。该体系不仅在核心要素上体现了以人的健康价值观念为主要指标,而且形成以疾病诊疗、民间风俗、宗教信仰、饮食习惯和语言等形态出现的行为模式,因而亦是当前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应更好地发挥福建传统医药文化在两岸交流中的作用。

  在闽台文化交流过程中,福建传统医药文化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了其作用的进一步发挥。第一,对福建传统医药文化的研究整理十分薄弱,未能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福建传统医药文化依地域之分,由闽南传统医药文化、福建客家医药文化、畲族医药文化、武夷传统医药文化等组成,这些传统医药文化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在当地民众的健康养生、防病治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随着福建移民的迁徙传播到台湾地区,成为当今台湾民众健康保障的重要体系之一。然而,目前对福建各地具有特色的传统医药文化的研究仍处于零散状态。第二,对福建传统医药文化的发掘与发展,缺乏总体性的规划与组织,从而使得在各种涉台文化交流中,福建传统医药文化交流或缺失或所占比例极少。第三,对与福建传统医药文化相关的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第四,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盛产许多道地药材及大宗中药材。这些具有福建特色的中药材在福建传统医药文化的发展、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福建各种节日庆典、民间习俗等传统文化活动中充分体现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是,人们对于如何发掘、培植福建道地药材及大宗中药材,未能予以持续性关注,尚未形成产业化。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弘扬福建传统医药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

  加强规划,统筹发展。目前,我省尚无有关促进福建传统医药文化发展繁荣的相关规划,要尽快制定促进福建传统医药文化发展的规划或纲要,出台科研倾斜政策,以促进福建传统医药文化的研究、整理和发展。

  组织力量,系统研究。为适应当前闽台文化交流快速发展的形势,有关部门应设立专题研究项目,组织相关力量,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整理。可以福建高校为龙头,联合各方面的研究力量,按闽南传统医药文化、福建客家医药文化、畲族医药文化与武夷传统医药文化四大部分,分别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探讨其与台湾地区存在的血缘、文缘、医缘、药缘,进而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传统医药文化研究成果。

  设立节日,普及知识。鉴于民众对福建传统医药文化的认知较为模糊,有关主管部门可采用多种宣传手段,如设立相关节日,开展大型公益科普活动,普及福建传统医药文化知识,帮助人们加深对福建传统医药文化的认识,为福建传统医药文化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好作用打下扎实的人文基础。节日的设立,可选择福建历代知名医家如董奉、陈修园、苏颂等人的诞辰,亦可选择与我省对台交流的重要平台相对接。

  重视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保护。福建传统医药文化的产生、发展、传播具有悠久的历史,上至三国,下至清代,福建涌现出大批名医,以及治病的单方验方、药材炮制工艺。百姓在生活、生产过程中,亦创造了许多具有福建特色的医药文化,如保生大帝文化、时令进补、养生药膳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珍贵的医药文化遗产正逐渐离我们远去。有关部门应抓紧对现存的福建传统医药文化遗产进行普查、整理,以保护、抢救与福建传统医药文化相关的文化遗产。

  培植道地药材,促进其产业化。20世纪80年代,福建进行了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省有动植物、矿物药446科2468种。福建道地药材有30多种,如泽泻、莲子、乌梅、厚朴、太子参、穿心莲、薏苡仁、巴戟天、陈皮、龙眼肉、葛根、牡蛎、银耳等。这些中药材许多是百姓餐桌上的日常食用药膳,如上杭县客家人常将灯芯草、九层皮、香藤根、山黄花、鸭脚草等中草药,分别与猪肉或鸡鸭肉等一起炖用,可达到降心火、降肝火、祛风湿、治产后头痛、消炎等功效。这些习俗历经数百年传承而不衰,形成了一种以药膳养生的传统医药文化。为进一步扩大福建传统医药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传播,要深入挖掘与拓展福建道地药材的用途,并在其尽快形成产业化的基础上,为福建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