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交流与合作

台湾纪录片《黄梅晴雨》扬州采素材 拍"扬州木屐"

时间:2015年01月13日 10:04 来源:扬州晚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陈金龙在做木屐

  陈金龙在做木屐

  继去年6月,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筹拍“梅雨”为主题的纪录片《晴雨梅天》来扬州拍摄后,昨天和前天,受台湾文化主管部门委托,台湾激雷创意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一行5人摄制小组也专程来到扬州,分别探访了扬州的古建筑,拜访扬州的民俗专家和老扬州,为他们即将开拍的梅雨纪录片《黄梅晴雨》专题片采集素材。

  地上排水防湿

  出檐屋顶、斗子墙、复道回廊

  前天,摄制组一行来到个园、汪氏小苑和何园,探究扬州园林如何应对黄梅天的连绵阴雨的。

  扬州学者曹永森带领他们边游览边介绍,个园、何园和汪氏小苑,以及扬州其他大大小小的园林和民居,都有一套成熟的应对梅雨的方法。比如,这些古建筑,屋顶采用曲面的结构,屋顶出檐很宽,有利于雨水快速排出屋顶,也能排得较远;墙体一般采用和合墙,老扬州也称为鸳鸯墙、斗子墙,砌墙时上半部分多用厚板砖竖向立砌,横向扁砌,内部是空的,下半段通常是实砌墙。这种墙既有利于保温隔潮,又减轻了墙体的重量,还省工省料。

  黄梅季节,雨一下就是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对出行造成了困难。“在何园,你们看到的串廊,就起到遮风蔽雨的作用。”曹永森告诉台湾客人,“这么大的园林,建筑物之间用串廊串起来,雨水连绵的时候可以方便地在园内出行。串廊也叫复道回廊。”

  地下渗水去潮

  屋外窨井、屋内倒扣粗陶钵

  此外,扬州园林和扬州人家的庭院地面,都采取了科学的快速渗透的建筑模式。曹永森告诉台湾客人,扬州的庭院和天井,黄梅天排水主要靠渗透,从下水道走倒不是太多。为了快速把地面上的雨水渗透到地下,地上都有窨井便于快速排泄雨水,地下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填埋碎的砖头瓦砾,空隙较大,雨水可快速渗入地下。

  “黄梅雨季,家家户户都很潮湿,扬州的地下水资源又很丰富,扬州人是如何最大可能地排去屋内的湿气呢?”台湾客人问。曹永森告诉他们,过去的扬州人一般采用架空法,普遍的做法是倒扣粗陶钵,将地板铺在其上,这样就将地板架空,隔开了潮湿气。这种做法,不仅在何园这样保存完好的园林的许多厅堂有,就连老城区一些盐商遗存的老房子中也可以看到。

  梅雨天出行

  老扬州人最常穿木屐

  昨天一天,摄制组一行特地前往年近八旬的老扬州陈金龙家,拍摄了他如何把两块木板做成木屐——老扬州称为“木 (sa)子”的画面。陈金龙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时,木屐还是扬州人在黄梅雨季出行常穿的鞋。

  陈金龙介绍,自从轻便的塑料拖鞋出现以后,他就不再动手做木屐了。所以手上现有的工具不就手,只有刀、锯子、凿子等。其实还需要圆刨子、木锉子等。但是陈金龙还是困陋就简,花了一个多小时,成功做好了一双木屐。

  为了再现扬州人当年制作木屐的过程,陈金龙特地找来几块长约30厘米,宽约15厘米,厚约2.5厘米的木板。“今天用的是松木,这个木头做木屐不是太好,因为木料软,容易磨通。以前木屐‘当家’时,一般选用硬杂木里面较轻的桑树、楝树做。这些杂木做出来的木屐能穿上几个夏天。”据介绍,鞋面的带子一般用旧皮带或帆布带,还要做出波浪形鞋底。“如果是平面,走路不跟脚。”陈金龙介绍,木屐除了经济实惠以外,穿上它,在潮湿气很重的黄梅天,脚上不易生脚气。 记者 爱东 庆萍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