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交流与合作

建文帝出亡宁德证六:“寻仙”之旅

时间:2015年06月11日 15:41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大型古装历史剧《王道剑》创作背景资料探究——

  公元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病逝,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为巩固中央集权,建文帝着手削藩。朱元璋的第四子,时燕王朱棣不甘被削藩,遂举兵反叛,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变”。朱棣攻下明朝都城南京后,宫中建文帝却离奇失踪,下落不明。

  建文帝究竟下落何处? 民间普遍认为他最终逃离了危险的漩涡,消匿民间,这引发了一代又一代历史爱好者和史学专家的好奇和探索。台湾前“行政院”院长、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刘兆玄(笔名上官鼎) 依据明朝“靖难之役”和“明建文帝出亡福建宁德说”的历史背景创作了长篇武侠小说《王道剑》。由九洲文化传播中心、九洲音像出版公司和台湾吉富文创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该小说同名电视剧将于今年10月开拍。

  经有关专家的实地调查与田野考古,宁德是“明建文帝出亡地”一说取得了25组环环相扣、密切关联的证据链。现让我们跟着这些证据链,揭开600多年来的历史谜团:

  谜一:上金贝古墓之谜   谜二:支提寺怀古诗之谜

  谜三:云锦袈裟之谜  谜四:郑和下西洋之谜  谜五:千尊铁佛之谜

  谜六:“寻仙”之旅

  来自敌手的评价往往是相对客观中肯的。覆灭了大明王朝的满清在评价明成祖朱棣时,说他能力卓绝“成功骏烈”,治疆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汉、唐盛世在中国历代王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说朱棣的治理远胜这两个朝代,是一个极高的评价。但是同时,清帝也毫不客气地说朱棣是“倒行逆施”,谴责他诛杀忠良的残酷行径;质问他面对“篡逆”这个一生都不能掩盖的污点时,内心可曾有过再多功绩也无法抹平的惭愧(“惭德亦曷可掩哉”《明史?成祖本纪》)。

  不过对于登基不过短短数载的朱棣来说,比起羞愧自身的倒行逆施,更多的是想着怎么找到下落不明的侄儿建文帝朱允炆,彻底解决这个隐患好让自己高枕无忧。为此他派出了水陆两路人马追查。除了水上的郑和,陆路还有一支由心腹大员胡濙带领的“特搜队”,假借访仙问道之名穷追不舍。这两路人马形成了一张天罗地网,张牙舞爪地伸向了避难民间的朱允炆。

  担任“追捕建文帝专案组”组长的胡濙,据说生下来就是一头白发,满月过后才渐渐变黑,在古代,这属于生来异象的能人奇士,而他的经历也的确颇为传奇。历史记载胡濙为官前后近六十年,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托孤大臣,从建文二年考中进士,直到看着朱棣的重孙长大。明代政局动荡,皇帝英年早逝的居多,这使得胡濙成了名副其实的六朝元老。他从兵科给事中当到太子太师,逝世后追封太保,位列三公,从这份个人简历看来,胡濙的仕途,可以说是平步青云、节节高升。

  外人眼里,胡濙看起来风光无限,只有他自己晓得,他实际上倒霉透顶。胡濙真正开始飞黄腾达是因为被指派了一个无比艰巨的任务:寻找建文帝。这真是一个苦差事——为了躲避朱棣的追兵,朱允炆一路南下,寻找的栖身之所多为深山老林,胡濙身为权倾一时的大员,也只能满世界地跋山涉水。并且,在朱棣派出的搜查队里,胡濙“在外最久,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明史?胡濙传》),前后足有十六年之长。

  在这十六年里,哪怕生母去世,这名被卷入皇权斗争漩涡的倒霉“特工”也没能获准回家。胡濙非但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连上书乞求操办丧事都被否决。朱棣不近人情地驳回了胡濙的“假条”,又给他加官进爵,一下子把他提拔为礼部二把手(“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意思十分明确:“找到建文帝的话封赏少不了,没找到人的话就别想回来了。”摊上这么一个不能请辞的老板,胡濙也只好硬着头皮继续。

  朱棣当然不会大张旗鼓地说自己找前任皇帝,于是对外宣称胡濙是去找仙人“张邋遢”,即武当老祖、太极宗师张三丰。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朱棣向来是个把握当下、非常实际的人。至少在他称帝前,从未对长生不老表现出任何兴趣。这点上,朱棣与向来对仙道之事极其上心的朱元璋不同:洪武年间,朱元璋曾经屡屡派人寻找张三丰,由此还衍生出了许多民间故事。不过经年累月并无所获,待到建文帝继位,人们已经逐渐淡忘了这位传说中的老人,毕竟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没准张三丰早已不在尘世中。由此看来,正值壮年的朱棣,突然间对僧道之事“痴迷”,只是为了掩人耳目罢了。

  说回胡濙。根据民间散逸的史料判断,他曾三次来到福建,明代官方对此毫无记载,但漂泊在外的胡濙为了抒发内心苦闷,每次来都会留下一些感慨的诗文。清代董天工编纂《武夷山志》收录了胡濙第一次来到福建武夷山的诗作:“遥望武夷山,缅怀沧州翁。山色自古今,屹立摩晴空。……翁兮不可作,怀抱徒忡忡。”(《望武夷,因文公精舍在此,不胜感慨》)沧州翁就是朱文公朱熹,胡濙在朱熹精舍缅怀其人,转念一想,同样都是姓朱的,当朝天子可真没让人省心啊。于是面对武夷“碧水丹山,秀甲东南”的美景,找不到朱允炆的胡濙忧愁满腹,无心欣赏。

  永乐十七年冬,胡濙第二次来到福建时,进一步缩小了搜寻范围,来到福州雪峰寺。雪峰寺的主持洁庵禅师,正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保护者。洁庵禅师在永乐十六年时“禅让”其位,自此不知所踪,直到明仁宗朱高炽即位才重现江湖。关于洁庵禅师的故事,我们暂且按下不表,总之胡濙来到雪峰寺后,特地撰写了《雪峰崇圣禅寺碑文记》,虚构了洁庵禅师的下落。一个朝廷大员不远千里而来,为寺庙高僧树碑立传,已经十分可疑,何况还篡改了真相。唯一的解释就是洁庵禅师因为庇护朱允炆,被朱棣软禁审查了。

  这样的搜查一直持续到永乐二十一年的某个夜晚。是夜,胡濙披星戴月日夜兼程赶到朱棣北征驻军的宣府,已经睡下的朱棣当即披衣召见。胡濙与朱棣连夜密谈,直到四更天,长夜将尽,方才告退(“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寐,闻至,急起召入。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明史?胡濙传》)。

  史书记载朱棣“自是疑始释”,放下了心头一块大石。如果真的是寻访“张仙人”求问“长生不老之术”,朱棣年事渐高,愈发不应就此罢休,仙人找不到还可以接着找,不存在盖棺定论之事。胡濙也无需如此快马加鞭地赶来通报,他完全可以等朱棣醒来再说。能把一个皇帝从睡梦中惊醒而不遭到怪罪的要人,显然并非什么“张仙人”,而是朱棣数十年的心病:出亡在外的建文帝朱允炆。学者们对此有各种各样的猜测,有人认为朱允炆承诺不再争斗、并交出了传国玉玺令朱棣安心;有人认为胡濙找到了朱允炆的下落并将其控制、安置在宁德支提寺;更有人认为以朱棣多疑的性格,能够让他最终释怀的,只有朱允炆身故的消息。具体情况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在这次夜谈过后,胡濙再也没有出外“访仙”,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讽刺的是,就在这次秘密夜谈后的第二年,永乐二十二年的夏天,朱棣在北伐蒙古班师的途中病故。从起事谋逆,到根基渐稳,朱棣始终背负着谋逆的骂名,终日惶惶。他粉饰历史、掩盖真相,费尽心思搜捕、软禁建文帝,终在解开最大的心结后撒手人寰,只留下千古悬案,供世人探寻。(陈红桥)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