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书讯

《名利场》杨绛“点烦”本出版

2016年11月17日 09:05:15  来源:中国青年网
字号:    

 

  书名:《名利场·杨绛点烦本》(上下)

  作者:[英]萨克雷

  译者:杨必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

  定价:92.00

  书号:9787020110995

  日前,《名利场·杨绛点烦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名利场》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和幽默大师萨克雷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被作者称为“没有主角的小说”、“没有英雄的故事”,小说描绘了混迹于“名利场”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其中有辛辣的讽刺,也有令人动容的情感,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故事细节的勾勒都十分精准巧妙。

  本书的翻译者杨必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也是杨绛先生的胞妹。这部译文精彩传神,是在钱锺书先生的指导下完成的,已畅销半个多世纪。2014年,杨绛先生对该译本亲自“点烦”,最终成就了一段英语文学翻译史上的接力与传奇。这个“点烦”本的《名利场》也是杨绛先生生前亲自经手的最后一部文学作品。

  一、“师生姊妹之作”,《名利场》最经典的译本出版

  杨必(1922—1968),女,杨绛先生胞妹,著名翻译家。祖籍江苏无锡,高中毕业入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兼任震旦附中英文教师,后调入复旦大学外语系。

  杨必在语言方面造诣很高,而且文学底蕴深厚。其译文不囿于原文束缚,在深刻领会原文精髓的基础上,灵动准确地传达原作的独特神韵,读来生动流畅,毫无翻译的痕迹。杨必所译《名利场》半个多世纪以来被文学翻译界奉为不可多得的佳译范本。评论家认为:“她的译文往往打破语法的桎梏,摆脱语序的束缚,推倒原作结构,紧抓原作实质,大胆地来一个‘再创作’,达到了译作的较高境界:忠而不泥,活而不滥。”

  杨必从事文学翻译,与其姊夫钱锺书的鼓励和指教密切相关。在翻译《名利场》的过程中,有关翻译的风格,以及书名的确定,都得到了钱锺书的直接帮助。这部优秀的译作,几十年来在我国翻译界放射着璀璨的光芒,是众多文学翻译爱好者学习的典范。而此次杨绛先生对《名利场》译本的“点烦”,在杨必优秀译文的基础上又将其提升了一个档次,真正是精益求精,锦上添花。经过“点烦”的译文,融入了两姊妹的智慧、才华和灵气,一字一句都经过反腐的推敲、斟酌、打磨,历时半个多世纪,整个行文更加紧凑、干净、流畅、明快、传神。

  可以预见,杨必所译、杨绛“点烦”的《名利场》,这个杨绛口中的“杨必师生、杨绛姊妹合作的‘师生姊妹之作’”,将会成为外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新的经典,惠及千千万万的读者和有志于文学翻译的后来人。

  二、杨绛先生的“点烦”

  杨绛先生关于文学翻译的“点烦”论,曾在文学翻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引起众多学者的赞誉和争论。杨绛先生在其所撰的《翻译的技巧》一文中称:简掉可简的字,就是唐代刘知幾《史通?外篇》所谓“点烦”。芟芜去杂,可减掉大批“废字”,把译文洗练得明快流畅。这是一道很细致,也很艰巨的工序。一方面得设法把一句话提炼得简洁而贴切;一方面得留神不删掉不可省的字。在这道工序里得注意两件事。

  (一)“点烦”的过程里不免又颠倒些短句。属于原文上一句的部分,和属于原文下一句的部分,不能颠倒,也不能连接为一句,因为这样容易走失原文的语气。(二)不能因为追求译文的利索而忽略原文的风格。如果去掉的文字过多,读来会觉得迫促,失去原文的从容和缓。如果可省的字保留过多,又会影响原文的明快。这都需译者掌握得宜。

  翻译中的“点烦”是在不伤及译文内容的前提下,锤炼语言的一种手段。一般是在译完相当长的段落、篇章,乃至全书以后,译者对译文作进一步加工或润色时使用的。因为译者在从事译述的过程中,由于思维定势的关系,思路很容易随着原文走,语言上也难免会出现“洋化”“累赘”“拗口”的地方,有时是大段的,有时虽是个别句子,却殃及全文。这就很需要译者用清醒的头脑来加以“点烦”。“点烦”的好处在于注重译文的整体感,使译文简洁好读,自然。

[责任编辑:杨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