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春节民俗知多少

少数民族春节风俗略观

时间:2015年02月11日 16:14 来源:中国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汉族欢度春节的同时,有许多少数民族也和汉族一样辞旧迎新,欢度新春佳节。因为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所以就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过年习俗。春节期间各族人民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体现了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貌。与汉族一起欢度春节的有满、蒙古、壮、朝鲜、土家、黎、僳傈、畲、赫哲、白、达斡尔、拉祜、布衣、哈尼、傣、高山、撒尼等少数民族。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制做而成,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过春节时还贴花贴对联和“福”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的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的没有门路。

  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进入辽阳、沈阳地区,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皇太极即位后,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山海关定都北京,大批满族居民迁移关内,与汉族杂居共处,在经济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天长日久,汉族许多习俗文化被满族人民所吸收,春节便随之而成为满族与汉族共俗的传统节日。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和家团员。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和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庆祝新年。

  壮族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抠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的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再三是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仅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其中的馅有绿豆猪皮和面酱,粽子味乡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一定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朝鲜族

  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心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为老人等上“望月架”,一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偏偏起舞。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份,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傈僳族

  傈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 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畲族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日。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有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靶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达斡尔语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蓄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快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活堆,祝愿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大的粑粑,象征太阳和月亮。另外还要做许多小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甩糠包,泼水节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撒尼族:“阔期玛”

  撒尼语中,“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撒尼人过新年必食汤圆。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

[责任编辑:普燕]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