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安在活动现场
中新网北京1月25日电(上官云) “我是个没文化的人,写这本有关精神病人生活的书并非想表达什么主题,只是想让自己开心,同时希望借这本小说唤起社会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25日下午,女诗人小安携新书《我们这儿是精神病院》在北京举办分享会,提及写作初衷,小安如是说。
谈新书:自嘲“没文化” 写作只是想让自己快乐
小安生于1964年,“非非主义”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种烟叶的女人》、《路上一盏灯》等,毕业于军医大学,80年代末转业至地方精神病医院做护士,现居成都,新书便创作于此地。
“我在大学学的是护理专业,毕业时正好大家纷纷开始写诗,因此对工作分在哪儿也并不在意了。”小安回忆,书中的文字大致开始于在2008年。时值汶川地震,她忙着把病人转移到一个花园里面,“当时天在下雨,我就没头没尾写了一些感触,反响尚好。后来就这样慢慢坚持下来了。”
提及创作,小安自嘲“没文化”,坦陈并未想在书中表达什么主题,写书只是想让自己快乐。小安表示,她能够把自己的工作与写作分开,而自己并非作家,写作只是业余爱好,习惯白天上班,晚上用文字记录感触。因此,这本书中的文章是“积少成多”陆续写成。
"这本书写到快一半的时候,大约6万字左右, 总感觉离着真正完成有一段遥远的距离。可是出版社来催稿,我就加快速度完成剩下的半部,原来勤快点还是能写完的。"小安笑称,虽然书中使用了不少诗化的语言,但她在创作时并非刻意如此,仅凭对语言的使用习惯信笔完成。小安透露,书中的配图基本都是自己完成的,虽然在此之前从未学过绘画。
“我可不希望同事知道我写了这本书,因为我不想让他们看到我在书中披露的那些尴尬事儿。”小安调侃道。
谈工作:精神病人的生活很痛苦 望通过新书唤起社会关注
对大多数人来说,疯人院是一种象征、一个在骂人与嘲笑时才会想起的字眼,小安却真实地在那里工作了三十年,见证并记录下疯人院里的种种欢笑与泪水、荒诞与离奇,难得的是这些记录不猎奇、不哗众取宠,而是有种众生平等的温情。
小安书中的精神病院,有一条落满樱花的小河,一座小桥,一座花园,疯子过着幼稚园般的生活,唱歌,踢球,吵架,生病,看电影。其实在哲学上,常有哲学家将疯癫与天才并提,或将疯癫作为一种隐喻,如福柯所说,疯癫“揭示了真正的问题所在。” 然而小安却说,她在这些年的工作中,并没有发现所谓的“天才”或者有病人表现出什么“天才”的征兆,而且很多病人的病情终生无法医治。
据小安介绍,精神病人的生活其实很痛苦,每天服药有特定计量,并且必须终身服药。当病情好转时,这些人的行为举止与常人无异,有些甚至会编谎话,想逃离医院。
“但奇怪的是,半年或者一年后,曾经纠缠他们的那些幻想、幻听又回来折磨他们,让他们重新陷入那个可怕的世界。”小安说,心理学固然可以给病人一些安慰,但对症状的改善作用不是很大。而她本人能力有限,希望通过这本书来唤起大家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