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陕派相声“满腹经纶”走红 表演者:不用网络段子

时间:2014年02月10日 15:31 来源:西安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相声《满腹经纶》的表演者苗阜和王声 (资料图)

  马年春节最火的相声是什么?陕西相声《满腹经纶》绝对称得上当仁不让。这段由苗阜、王声两位陕西80后青年演员表演的相声,大年初一在北京卫视春晚上亮相,接着又上了天津、上海、山东、湖北等台的春晚,火遍大街小巷,就连央视新闻、新周刊等官方微博都转发并称其为“业界良心”“中国好相声”,很多网友表示“放到央视春晚上,能够拯救冯小刚 ”。记者日前通过微信采访了苗阜,据他透露,“很多包袱就是我们一场场演出跟观众互动‘轧’出来的。”

  谈网络爆红

  不是因为加了时尚元素,而是因为回归相声的根本

  记者:这次《满腹经纶》这么受欢迎,一下子在全国打出了陕西相声的知名度,开始怎么会选择上北京卫视呢?

  苗阜:青曲社已经在陕西发展5年多了,我们也想去全国其他地方推一推,去年9月天津举办第四届相声节,我们就去参加了汇演。后来这个节目被推荐到中国曲协,北京卫视看到后就邀请我们参加他们的一个大赛,那次我们演出的就是《满腹经纶》。现场演出效果特别好,北京卫视就定了我们上他们的春晚。

  记者:那有没有总结这个节目特别受欢迎的原因?很多网友觉得这个相声没有陈词滥调,而且有很多创新。

  苗阜:大家觉得《满腹经纶》之所以受欢迎不是因为加了多少时尚元素,反而是因为我们回归了相声最传统的表演技法和手段。我们在相声传统的框架和表演方式上加入了新鲜元素,但没有背离本来的路子,业内很多老师就认为我们这个节目回归了相声用语言取胜的基本技巧。有继承才能有发展,继承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的表演技法、节奏、手段和结构,我认为现在的相声需要回归。

  谈相声包袱

  不用网络段子,我们要给相声“置产业”

  记者:这次央视微博都推荐你们的相声是“业界良心”,因为没有使用一个网络段子但是笑料十足,这些笑料、包袱都是怎么取材的?

  苗阜:节目里很多包袱是我们青曲社现场演出时“轧”出来的。我们每年有上千场演出,跟观众互动非常多,跟观众互动就能“轧”出很多笑料来。现在有些相声演员用了很多网上的段子、包袱,因为这个出效果快啊,观众也容易接受,但这样的相声流传不下来。我希望我们做出的相声能像老一辈那些传统相声一样,过十年二十年稍微修改修改还能用,我们行里管这叫给相声“置产业”。

  我们如果落在潮流之后,让网络段子引领我们,那相声这门语言艺术的魅力就大打折扣。

  谈陕西相声

  保留陕西特色,推广陕西文化

  记者:很多观众在这次北京卫视春晚之前,可能都不怎么了解陕派相声。你在表演中就加入了宝鸡方言,那句“娘娘,风浪太大咧!”让人印象深刻,以后的表演中还会继续弘扬陕西特色吗?

  苗阜:我们一直在推陕西特色和陕西文化,相声里保留了很多陕西文化积淀和历史积淀的痕迹。以前陕西很多演员担心陕西文化带到全国会不容易被接受,但我觉得不是这样,比如《武林外传》里闫妮的陕西话不是很多人就接受了吗?今年春节我们还参加了天津卫视的春晚,在节目里还唱了秦腔里的黑撒,很受观众欢迎。我们以后还会继续在全国推广陕西文化。这些日子有很多人问我能否上央视春晚,我想我愿意去尝试。因为这是个更大的平台,能够让更多人了解陕派相声。

  记者:青曲社是陕西著名的相声社团,现在名气打到了全国,接下来有什么发展计划吗?

  苗阜:青曲社接下来会从一个相声表演社团向全面推广陕西文化这个方向去发展,我们有意建立一个三秦文化大院,在里面展示很多陕西当地曲艺,比如道情、快书、快板、帽翅、吹火、顶灯等等,我们会用一种全新的形式推广这些陕西传统曲艺。■记者 肖雪

  “有个愚公,没事在那里刨山……后来感动了玉帝,派两个黄巾力士下来把王屋与太行一搬走,WIFI信号立马就满了。可山是搬走了,原来山下压着两个妖精,一个蛇精,一个蝎子精。得亏老头有个七彩葫芦籽,种下去,长出七个葫芦娃,降服了妖精。后来七个葫芦娃隐居在森林之内,外国有个公主落了难,躲在他们居住的小屋之内。公主有个后妈变成一个卖苹果的老太太,公主咬了一口苹果,嘎嘣死了,剩下半个乔布斯拿走了。”

  (《满腹经纶》部分精彩台词)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