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苏州市民政局获悉,经过近两年的资料收集、推荐表编辑、名录初选及专家评审,《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正式出炉,首批收录地名930个。其中自然地理实体地名201个、行政区域地名226个、道路地名303个、纪念地和旅游地地名200个。接下来,苏州将对这些吴文化地名进行保护,杜绝各级政府随意更改,并将进一步挖掘、考证名录中每个地名的历史,并编撰成册。已经消亡的吴文化地名将有“复活”的机会。
“十全街”讨好乾隆爷
作为苏州市区一条名声在外的历史文化名街,十全街自然位列这首批的930个地名之中,但是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它的名称来由。事实上,这条街与清朝著名的乾隆皇帝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据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写的《苏州老街志》记载,十全街因为旧时有十口古井,原称“十泉街”。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有次南巡到苏州时,住在附近的带城桥下塘织造府内,地方官员为了讨好他,就将“十泉街”改成了“十全街”。1966年文革时,十全街曾被改名“友谊路”,1980年恢复原名,并沿用至今。
苏州有很多具有吴地区域特征、历史特征和人文价值的老地名,像人民路和十全街交叉口附近就被称为三元坊。传说这个地名跟吴地一位读书人钱棨(“棨”读音如“起”)“连中三元”的故事有关。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钱棨参加科举考试,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夺得第一,被称为吴中第一人。
在苏州,这样的吴文化地名还有很多,如:铁瓶巷相传唐朝初年有一仙人在此枕铁瓶而卧,醒后遗留下一个铁瓶,因此得名;临顿路,是因吴王率军追击东夷,临时在那里驻扎,停顿休息而得名。苏州的老地名中,有不少街巷得名起源于当年的一些历史战争,也有一些地名反映了苏州商贸经营的内容。这些地名有仓米巷、豆粉园、滚绣坊;还有不少地名是与花木有关,像桃花坞、丁香巷、蔷薇弄,还有些更别具意韵,如诗巷、阔巷等。
10年消失115个老地名
如今,随着道路建设、街坊改造,许多老地名已经消失了。
仅仅在1992年至2002年间,城区老地名就有115处消亡。其中,1995年是消亡地名较多的一年,有18处地名消亡。比如干将路沿线的多贵桥巷、鹰扬巷、双成巷、豆粉弄、朗中里、梗子里、桐桥浜,10号街坊的打线弄、西桂花弄、火弄、饭店弄,43号街坊内的马军弄,11号街坊内的石桥弄、沙家弄、七姬庙弄、洪元弄等。
将考证每个地名的来历
经过近两年的收集、整理、评审,首批《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出炉,里面收录地名930个,涉及自然地理实体地名、行政区域地名、道路地名、纪念地和旅游地地名等。下一步,苏州市将进一步挖潜、考证每一个地名的名称来历、历史沿革、实体概况以及吴文化信息,编撰成册,争取年底出版。
苏州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处长莫俊洪表示,接下来,苏州将对这些吴文化地名进行保护,杜绝各级政府随意更改,并将进一步挖掘、考证名录中每个地名的历史,并编撰成册。对于已经消亡的吴文化地名,则将有“复活”的机会,“这就是传承,也可以从我们已经消亡的吴文化地名中选取一部分地名,在新命名的地名当中进行移用复活。”
那些消失的老地名
三多巷:三多为“多福、多寿、多子”之祝颂之词,1997年该巷拓宽后并入书院巷,地名废。
五申弄:在乌鹊桥弄西,明代弄内有五圣庙,称五圣弄。清康熙时巡抚汤斌禁五圣邪神,以弄内有申姓宅第改名。 1997年乌鹊桥弄拓宽时弄废。
苍龙巷:在醋库巷南侧,古有苍龙堂,祀柳毅。巷内有明代冯梦龙故居,1997年拆迁并入南林苑,巷废。
积善里:听名字就知道跟积德行善有关。它的原址位于留园路与上塘河之间。民国初年,前清举人陆纯伯通过徐世昌、商请盛宣怀,捐赠位于该巷子里的别墅,筹办、设立苏州苦儿院,专收家境贫寒年满十岁的失学男生,工学并举,予以免试教育培训。1995-1999年留园路拓宽时被拆除。
洪庆里、洪庆里一弄、洪庆里二弄、接仙桥弄、积善桥弄、三宝殿弄、药王庙弄、西芦家弄:位于金门商市内,均因干将路建设于1995年消亡。
蒋文龙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