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深圳5月18日电 (陈启任)左手轻抚转盘上的泥胚,右手持刻刀仔细刻画,在56岁的高水旺手里,一尊昂首嘶鸣的骏马活灵活现。
在第十届深圳文博会上,高水旺的仿古唐三彩技艺引得围观市民发出阵阵惊叹。而这位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传承人,也有自己的苦恼。
“有好多人都不再干这个了,年轻人都不愿意学。”高水旺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河南洛阳南石山村及附近村庄有三、四百家在做唐三彩的厂家,到现在全国只剩下南石山村三十多家在做。
“现在在做唐三彩的手工艺人大多数是40岁到50多岁,40多岁都可以算是年轻的。”高水旺说。
在文博会非物质遗产馆的另一头,今年64岁的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绣传承人孙庆先也有同样的烦恼。
“徒弟一直在收,但很多做着做着就没法坚持下去。”孙庆先说,“没有人传承,再好的技艺也等于零”。
在偌大的潮绣展位中,一幅幅精美的潮绣作品吸引众多市民驻足,一针一线中勾勒出的是孙庆先对潮绣文化的热爱与担忧。
“看看这些展馆中的非遗表演,很多表演的都是老人。”孙庆先苦笑着说,“人死了什么都带不走,就是希望能把技术留下”。
近年来,中国官方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扶持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据中国文化部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2658家,文化部共认定了121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不少老艺人们看来,“后继无人”是当下大多数非遗项目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
“创造出来的作品价值再高也没用,年轻人都不感兴趣。”孙庆先称,“其实潮绣两到三年就能入门,但现在就业渠道宽广,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枯燥无味的手工艺行业”。
在许多徒弟都坚持不了、离开唐三彩制作行业后,高水旺把手艺教给今年40多岁的弟弟,还准备把当兵退伍归来的侄子也带入行。“徒弟会跑,起码亲人们不会跑。”
为了唐三彩的传承,高水旺近年来经常到各个学校讲课。“先让年轻人们知道唐三彩这个东西,哪怕不来学习这门手艺,多一个人知道中国有唐三彩这一手工艺品都好。”
孙庆先则开了个潮绣学习班,“班里有60个人,哪怕到最有只剩下三分之一,也就不错”。(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