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
正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日前审议通过了中国大运河项目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二者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成为中国第32项和第33项世界文化遗产。至此,中国世界遗产的总数已达到47项,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
8年申遗
“活态遗产”保护管理面临挑战
中国大运河启动申遗8年,这条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大运河终获认可。此次申遗的大运河,包括横贯中国中东部地区的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在春秋战国、隋朝及元朝时期都曾经历过大规模兴建。依据历史分段和命名习惯,大运河共包括十大河段,总长度1011公里,相关遗产共计58处。
“与丝绸之路不同的是,‘活态遗产’是大运河的显著特征,因此在保护管理方面,挑战更大。”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告诉记者,“可以说,大运河在保护管理方面矛盾更为突出,解决起来更需要时间。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重要作用。
北京行动
加快建立大运河遗产监测系统
北京与大运河关系密切,在三千多年的建城发展历史中,由于其重要的历史、地理、军事、政治地位,在我国古代漕运历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其中,在隋唐时期是大运河尽端的边防重镇;元、明、清时期成为国家首都,是京杭大运河尽端的重点城市。目前,北京市范围内的运河遗产,以元、明、清京杭大运河遗产为主,主要包括水利工程遗产和其他相关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大运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河道总长约80公里,目前均已丧失漕运功能,大多数为景观与排水河道。2012年,北京市文物局公布了大运河北京段的保护规划。
北京市文物局表示,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北京市文物局将加大宣传、培训工作力度,针对大运河这样活态、线性的遗产,进一步提升遗产管理水平;在遗产保护方面,进一步发掘遗产历史文化内涵,继续开展对通州运河古建筑群修缮等工作,启动东城区玉河南区考古工作及历史景观恢复的研究;此外,多部门还将联动继续加大环境整治工作力度,不断改善大运河水质与水环境,加快大运河遗产监测系统的建立。
首次跨国
保护重点不能放在过度开发上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表示:跨国申遗,中国首次。不仅有助于推动不同文明对话、交流、合作,更能有效推动各地区、不同国家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世界遗产委员会建议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项目历时久,难度大,申报项目内容复杂,要求高,涉及面广,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项目。它经过的路线长度大约8700公里,包括各类共33处遗迹,申报遗产区总面积为42668.16公顷,缓冲区总面积为189963.13公顷。中国境内有22处考古遗址、古建筑等遗迹,,哈萨克斯坦境内有8处遗迹,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有3处遗迹。 申遗成功之后,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位申遗专家不断强调:申遗的最终目的还是加强保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也认为:“重申遗、轻保护”是一种短视行为,各地方政府要保持冷静头脑,不要因为申遗成功了就放松保护,不能把重点放在过度开发利用上,要让世界遗产的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本报记者 牛伟坤 J191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