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婀娜多姿的身段,曲折温婉的腔调,吸引无数游客驻足。
民间艺人吕成芳是苏州一带小有名气的昆曲名家,被冠以“昆曲清口”第一人,将高雅的昆曲与平民化的清口,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每天晚上8点,吕成芳就开始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清口昆曲表演,双休日还会加演下午场,她的演出颇受追捧,有时还会一票难求。
吕成芳受父母影响
爱上昆曲这门艺术
平江路是苏州历史文化名街,全长1600 多米。沿着高低不平的青石瓦,一边是小桥流水,桨橹摇曳,另一边则是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宅,斑驳不堪的墙面,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感和文化气息,记录着水乡的悠长历史。
每当夜幕降临,一缕缕婉转绕梁的曲调就会通过扩音喇叭在平江路上飘扬,不少游客都被这流传千年的古老之音牵引,曲子来自平江路上一家名为伏羲的古琴文化会馆。
昨天下午,记者在伏羲古琴文化会馆里见到了昆曲唱家吕成芳,今年已经50岁的吕成芳,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优雅端庄的举止让人肃然起敬。而上了妆后的吕成芳,那精致的妆容更是让记者感叹万分,简直太美了!
谈起自己与昆曲的结缘,吕成芳笑着说:“其实说起来有些惭愧,我从未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喜欢昆曲应该是受父母的影响吧,小时候吃过晚饭,父亲就会用收音机放戏曲,我们一起听,耳濡目染,从小我就能零零碎碎唱些地方戏曲,但作为土生土长的苏州人,我觉得昆曲更美,唱法的严谨、唱词的古典雅韵让我沉迷,就这样与昆曲有了不解之缘。”
从未受过专业训练
跟着碟片自学昆曲
年轻的时候吕成芳从事的职业和昆曲、艺术都毫无关系,她做过工人、小学代课教师、企业宣传干事、培训师、销售主管,但一直以来她都没有放弃自己内心最爱的昆曲、评弹。
七八年前,吕成芳开始自学昆曲,那时候还没有退休的她,白天奔波在自己的工作岗位,晚上便开始跟着电脑上张继青老师的碟片学习昆曲,就这样学了两年多的时间。五年前吕成芳开始去园林里面唱昆曲。直到2011年3月,吕成芳辗转来到平江路上的伏羲会馆。
三年前,吕成芳所在的茶馆门可罗雀,如今却是一票难求,茶社老板打通上下楼,还曾一月之内涨价三次,但也丝毫没影响顾客的热情。现在,吕成芳每天下午演出两场,每场2个小时左右,有时甚至还会加场。用吕成芳自己的话说:“一年365天,我有360天都在演出。”记者粗略算了一下,这两年来,吕成芳每年都会演出近八百场!
记者在现场看到,观看吕成芳演出的观众各种各样的都有,既有十几岁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也有年过半百头发花白的老人,一位来自洛阳的游客告诉记者:“以前出差来苏州的时候曾听过一次,当时就被深深地吸引,这次专门带着一家老小到苏州看吕成芳表演。”
从原来品茶顺便听曲
到如今听曲顺便品茶
而最让观众叫绝的是,吕成芳摈弃了传统的只是单纯的演出昆曲,而是用清口的表现手法进行演绎,让更多没有戏曲基础的普通人也能看得懂,并喜欢上这门艺术。
吕成芳这种幽默风趣的“昆曲清口”赢来阵阵喝彩,她在讲演中不停地和观众互动,让观众参与其中,每唱一段,就会用最浅显的语言讲演一段,让观众在最轻松的环境中感受昆曲的魅力,这种“接地气”的讲演吸引了很多前来平江路游玩的游客。
她把昆曲作为一个载体,将昆曲表演、历史讲演、观众互动多方面结合起来,在一个幽默风趣的环境中让观众去享受昆曲、感受苏州文化。这种边讲边演的独特方式,让她积累了众多铁粉,吕成芳告诉记者:“最早演出的时候,很多人只是进来休息,顺便听曲。如今3年过去了,更多的人来了就是为了听曲,而顺便叫上一壶清茶品茗。”
“现在我拥有全国各地的粉丝,人传人,不少游客都是他们的朋友介绍来的。”说这话时,吕成芳掩饰不住脸上的自豪。记者了解到,很多外地游客第一次来看吕成芳的演出,就成了“昆虫”,有些人甚至不断地赶来看她表演。
将昆曲、古琴、评弹综合起来
边讲边演
为了更好地让观众理解传统文化,感受昆曲,吕成芳选择把化妆的地点定在观众席中,让早早到来的观众了解化妆的过程,了解昆曲妆容的复杂、精致。一个多小时的化妆时间,每每妆成,观众都会惊呼“太美了”!
而这样娴熟的化妆技巧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吕成芳告诉记者,刚开始自己并不会化妆,就去向专业演员学习,看她们怎么化,自己再慢慢学,久而久之也就能自己熟练地包头。有时生病只要嗓音没变,吕成芳还会带病上场,就是为了不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失望。
而多才多艺的吕成芳,不仅仅能将昆曲表演得淋漓尽致,同时还能唱得一嗓好的评弹以及弹得一手好的古琴和琵琶,吕成芳告诉记者:“我会在表演时,把昆曲、古琴、评弹、琵琶、文学都综合在一起,边讲边演。”
原来多才多艺的吕成芳,早在少女时期,就开始学习琵琶,多年以后,一直对古琴充满向往的她,又拜黄耀良先生为师。她并没有就此停住脚步,为了陶冶情操,自己还开始写作诗歌、散文以及小说,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人生经历,她开始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演绎昆曲。
生活上很简朴
对昆曲行头添置却毫不吝啬
采访中,吕成芳告诉记者,昆曲演出所得的收入并不高,每月的收入也十分微薄。而自从退休以后,自己每个月的工资也不过1500多元,所以自己平时的生活十分节俭,不会多买一样不需要的东西。吕成芳告诉记者:“别看我年纪不小了,但是也很爱美,但是因为经济有限,之前看中了一件300多元衣服最后也没舍得买。”
平时生活中如此“吝啬”的吕成芳,在昆曲行头的置办上却毫不含糊,一件精美的昆曲服装就要好几千块钱,而这个时候,她却一点不吝啬。
“几千块钱的价格对于我的收入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我觉得唱曲固然重要,行头和妆扮也是不能忽略的,因为它们能够更好地展现昆曲,几年下来,我对昆曲行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置办行头的价格我也从最初的几百块钱到了现如今的几千块,现在不仅仅拘泥于戏服,头面、饰品以及乐器上我也没少花钱,粗略说来也有好几万元,却从来没有吝啬过。”吕成芳告诉记者:“因为我希望自己能够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我的客人,让他们不枉费两小时的时间。”
吕成芳发下誓言
只要还能唱就不会离开舞台
采访中,开朗积极的吕成芳告诉记者,自己也有一些稍许的遗憾,那就是本身先天条件优越的儿子,对昆曲这门传统文化却兴趣寥寥,“起初我也希望能让他传承发扬,但是现在我也想明白了,做一门事情,就必须真的喜欢,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地挖掘,也才能做好这门工作。”吕成芳感慨地告诉记者。
吕成芳已经把戏曲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告诉记者:“爱上昆曲,爱上传统文化,我丢弃了生活中的很多琐事,我能做的只有逐步感受,去学习、靠近昆曲。除非身体原因,除非大家不再需要我,否则我会一直唱下去。”吕成芳告诉记者,年过半百的她如今更热爱舞台。
采访的最后,吕成芳这样说道:“作为苏州昆曲遗产抢救保护促进会的一名志愿者,我会努力地推广传播,希望通过我,能让更多人爱上这门艺术,我在平江路的讲演只是一种尝试,一个开始。如今人们渴望了解昆曲的现象正说明了人们精神的回归,也说明了昆曲的生命力与魅力,说明了传统文化的不朽。”
特别提醒:
我们请你来与
昆曲民星吕成芳互动
如果您对昆曲这门艺术感兴趣,或者想和我们的“苏式民星”吕成芳老师近距离接触,可拨打电话0512-69582659,或者利用加入QQ2048248328报名,名额有限,不接受现场报名。想了解我们,还可加入扬子晚报苏州官方微信—大苏州(微信号yzdasuzhou),我们将组织读者、微友进行互动交流,在平江路伏羲的古琴文化会馆组织读者现场感受吕成芳带来的昆曲表演。
时间:6月25 日下午2点,地点:平江路伏羲古琴文化会馆。
实习生 杨洋 本报记者 姚一鹤 文/摄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