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排斥网络时代的信息便利和海量化,但浏览式翻阅不等于阅读,更不能取代严肃阅读。我主张读一些费劲的作品。除了顺流而下的书,还要读攀援而上、需要掂量掂量的书。
——作家王蒙
作家和读者像朋友一样聊天,这种即兴的交流最宝贵。多样多元的读书会,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阅读需求。与此同时,还要把阅读的便捷和深度融合起来,创造更多可以在新媒体上阅读的好的作品。要让大量优质资源出现在新媒体上,而不是任由低质资源占据新媒体。这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和审美状态是有好处的。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本应与工作和休闲结合。买书不必求多,也不必非要跟上潮流,自己可以定计划,有些泛读、有些精读,一些该啃的书得啃,但也不能把阅读艰涩的书当做硬指标。
年轻人也不妨多从书中找到生活的智慧。很多年轻人觉得与考试、学习、工作相关的书是必读,而选择其他读物时觉得那只是消遣。其实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恰恰有很多生活的智慧和做人的道理,知书、明理、做人,阅读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
“零门槛”的读书会回到阅读的初心。为书找到读者,为读者找到书。哪怕读者只是来围观凑热闹,读书会照样敞开大门欢迎,不求听众个个爱上文学,但是因为一次互动带来启发,改变一时一事,那也是好事。
——作家孙甘露
如果大众购书、择书的标准都是依靠口口相传或各类畅销榜单,那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越流行绝不等于越经典,从书海茫茫中沙里淘金,文学批评家不该袖手旁观,应该主动走出所谓“圈子”,为大众的阅读推荐好书。
——复旦大学教授汪涌豪 (本报记者 黄启哲整理)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