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湾私立高校爆发裁员潮,让台湾长期以来的“流浪博士”现象再度引发舆论关注。高学历高失业的窘境,已经让这些失落于象牙塔尖的天之骄子黯然失落;私校打着“少子化”旗号的裁员行动,更让这些苦苦挣扎为“教授梦”努力的兼职教师感到绝望。一边是锦绣前程,一边是颠沛流离,大学校门像一座难以翻越的高山,而被台媒称为“流浪博士”的他们,就默默流浪在这座高山的阴影下。“流浪博士”的泪与汗,不时挑动社会的神经,刺痛台湾。
到处兼职 收入不稳
“流浪博士”多是失业博士
在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华人社会,博士可谓象牙塔尖的存在。但在台湾,近年来却有一批毕业后工作无着落的“流浪博士”。他们奔波于岛内各所大学,以兼职代课的方式,赚取微薄收入。关于“流浪博士”群体的生存状况,台湾媒体多有报道。但具体“流浪博士”的个案,却很少出现在媒体报道中。导报记者寻找愿意接受访问的“流浪博士”时,也一再碰壁。毕竟很少有人愿意将自己最尴尬的伤疤,在人前揭开。目前还在台湾某所大学读博士的韩博士说,“真正的流浪博士,会不好意思谈及这个话题”。
另一位在私立大学担任助理教授的陈博士则告诉导报记者,“流浪博士”就是到处兼职、收入不稳定的失业博士。他们不仅寒暑假没有收入,很多福利没办法保障,而且心理上有巨大落差。“兼课会让人看不起,如同打工仔。这种心理认知,是对他们最严重的伤害”。据陈博士介绍,台湾的文科博士经常要念七八年才能毕业,台湾男生还要服两年兵役。大部分博士出来就业时,都已经30多岁。但走出象牙塔后,却成为打工仔,心里肯定不好受。
经过多方采访,导报记者从这些知情人口中,渐渐了解了“流浪博士”的基本状况。但他们对媒体和大众的有意回避,也将自己长久置于“隐身人”的状态,无形中让“流浪博士”群体的社会地位越发弱势。
理工类博士较好找工作
“流浪”的文科博士更多
培养一位博士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众所周知,这也让不少博士在就业前,先有了不低的心理预期。韩博士介绍,虽然倡导就业多元化,但当教授还是台湾大多数博士的职业目标。或许正是这种执着于教职的心态,让“流浪博士”们走不下象牙塔尖。
谢博士在台湾一家私立大学研究中心工作。他告诉导报记者,台湾私立大学在裁员,教职越来越少,往往一个职位就有上百个博士来应征,如果没有特别专业或特殊关系,根本没可能被录取。只是理工类的博士比较好找工作,就算没成为大学的专任教师,还能进入待遇不错的企业。而一些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博士很难找到其它工作,只能坚持往教职方向走,咬牙做“流浪博士”。
在林博士看来,“流浪博士”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有能力应聘成为专任教授,他们一边“流浪”兼课,一边专心做学术研究,积累学术成果,期望得到伯乐赏识。只不过人文社科类专业要出成绩很难,“流浪博士”能不能结束流浪生涯,得看运气。“还有一类是找不到其它工作,也没有能力转成专任教职,就只能一直流浪下去了。”
收入与课时职称有关
薪资微薄让博士受挫
没有正职工作的“流浪博士”,收入难以保证。为了赚够生活费,他们只能选择奔波于全台各地,尽可能多地兼职授课。在大学兼课的韩博士告诉导报记者,兼课的“流浪博士”也可以评职称,授课的课时费与职称级别有关。“评上助理教授的话,课时费每小时575元(新台币,下同),助理教授700元,副教授800元,教授是1000元。”现实的动力,让韩博士正为评上助理教授而努力。
台媒曾经报道过一位不愿具名的“流浪博士”,他说自己每个月代课的收入不到5000元。陈博士则给导报记者算了一笔账。倘若一位“流浪博士”每周上四节课,每月可赚大约10000元;如果一周上八节课,每月才能赚20000元。而资浅的专任教授每月课时费能达到60000多元,兼任教师每周上10节课,每月才能赚到25000元,勉强高过被台湾社会大肆抨击的22K(22000元)。更重要的是,兼课教师寒暑假根本没有收入,而台湾高校的专任教师则可以领全薪。“流浪博士”的生存状态,可见一斑。看不到前路的挫折感,更让他们身心俱疲。(原标题:“流浪博士”刺痛台湾 象牙塔尖的失落与不甘/海峡导报记者 燕子 杨思萍 实习生 于小茵 文)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