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报道汇总

回到最初的起点

时间:2013年10月31日 10:25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回到最初的起点——台湾果陀剧场大陆运营长余大任

  余大任,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毕业,至今工作30余年,涉足电影电视、广告公关、演出经纪等领域。1999年起,余大任常驻大陆,与诸多影视传媒机构成功展开合作。2008年余大任先生出任台湾果陀剧场大陆运营长,以一部全明星阵容的《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震撼观众和业界同行,一举荣获2012上海壹戏剧大赏年度最佳制作人提名。(图片来源:中国华艺广播公司)

  采访余大任先生,是在他位于上海的办公室。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粘贴在墙壁上各种版本的《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宣传海报,办公室的黑板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颇具冲击力的文宣广告语,顷刻间一股浓郁的戏剧氛围油然而生。聊起戏剧,余大任很健谈,眼睛里不时透出一丝“狡黠”,冷不丁冒出几句话,令人捧腹大笑,加上略带夸张的语调变换,采访俨然变成了一出小型舞台剧。

  结缘戏剧

  刚进大学时,余大任就读的是统计系,后来因为对戏剧表演的热爱,大二时改换专业进入了戏剧系。在戏剧尚处于低迷状态的上世纪70年代,这样的选择让很多人不理解,余大任开玩笑说,如果当年不换专业,现在自己应该已经是一名顶级精算师了!说完,假装遗憾,而后哈哈大笑,点滴间流露出表演的天份和对戏剧的热爱。他说,“我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做出的选择,所以很珍惜,大二开始我便疯狂地补课,同时在学校积极参与排练,跟学长们一起排《莎士比亚》和其他一些大戏,每天从早上9点到晚上搭最后一趟班车回台北,甚至有时会练通宵,但我一点也不感觉累,反而很快乐”。

  余大任说,当年在台湾,媒体还没解禁,文艺圈内最有办法的人都去拍电影了,要不就是拍电视,只有最没办法的人才去搞戏剧,因为搞戏剧会饿死。他说,当时没想那么多,也没想那么远,整天沉浸在戏剧世界里,丝毫不在意毕业后的出路问题;如今回过头来,还真庆幸自己选择了这么有趣的一个专业。他回忆说,大三那年,台北举行第一届艺术季,不管是戏剧学院派还是所谓的“野路子”都同台演出,因此他结识了戏剧演员金士杰和赵树海,也为几十年后的再次合作埋下伏笔。

  因为戏剧行业不景气,毕业之后的余大任做过电影、电视、广告等等,观众们耳熟能详的《包青天》、《报告班长》都出自他的手笔,后来他到大陆向影视传媒拓展,有过成功也有失败,只是似乎离最初的戏剧梦想越来越远。

  也许是看中了余大任在大陆的人脉,也许是几十年前的那次合作埋下的种子,2008年,台湾果陀剧场找到了余大任,希望他来负责剧场在大陆的代理和推广工作,余大任毫不犹豫答应了。就这样,他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戏剧圈,也找到了人生再次出发的方向。说起这一段,余大任总是感慨,“人生当中总有很多轮回,也许这就代表我跟戏剧有缘吧”,感伤过后,他马上又自我解嘲,“幸亏我当年混过戏剧圈,不然怎么能有今天的成就?我常常跟别人讲,你们谁和金士杰、赵树海一起拍过戏啊?我几十年前就拍过了”。

  勇挑大梁

  同果陀合作的第一部戏就是由杨世彭导演、戏剧大师金士杰和全方位艺人卜学亮主演的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主攻方向选择在上海。《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改编自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的畅销书《相约星期二》。剧中,记者米奇毕业多年,看似事业有成,实际上早已迷失自我。当他了解到自己大学时的恩师莫利罹患“渐冻症”时,他启程与教授相见。在外人看来已经绝望的莫利,却保持着对生命的热诚,这让沉沦世俗的米奇感触颇深。于是,两人相约,用最后14个星期二的时间,进行一次又一次围绕人生、生命的对话。

  与大多数舒压剧、爆笑剧和惊悚剧不同,《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侧重于引发观众对生命的思考,余大任坦言,一开始有点担心这部剧会没有市场,“很多观众会用好不好笑,来评估一出戏是不是好戏,但这两者其实是不能划等号的。因为有的戏,目的不是让人发笑,她希望引发人们的思考,看的过程如坐针毡,回去之后浮想联翩”。余大任说,果陀的特长就在于情节剧,这样一部好剧如果不做,大家都觉得很可惜,经过一番评估,还是决定试一试,没想到一炮而红,“因为原著《相约星期二》在大陆有很多读者,这都是潜在的观众,加上我们还有两个不错的演员,就决定大胆尝试。没想到,演完效果非常好,到现在上海已经演了6轮,几乎都是每场爆满,年底我们还要演出第7轮”。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在大陆引发的热烈反响是余大任没想到的,尤其是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赢得全场观众起立鼓掌长达3分钟,更让他感到无比荣幸。余大任也由此获得了上海壹戏剧大赏年度最佳制作人提名,主演金士杰则获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巨大的成功给余大任树立了极大的信心,他决定把自己的戏剧事业推广到大陆每一座城市。

  犀利眼光

  同电影相比,看话剧的成本要高得多,而且受众范围也相对狭窄。不过,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余大任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成熟女性愿意走进剧场,这就是市场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他说,“上海话剧市场趋势的转变,跟台湾很像。看话剧是一种‘小资’行为,需要一定的生活氛围,如今越来越多的成熟女性走进剧场,表示市场正在成长,走向成熟;相应地,观众的价值取向也会随之慢慢变成熟”。

  随着大陆戏剧市场渐趋成熟,台湾戏剧赴大陆演出者也不断增多,大陆观众对台湾戏剧的认知度与接受度越来越高。不仅赖声川等知名台湾戏剧人的作品在卖座,像果陀等一些台湾民营的小剧团也渐渐受到关注。余大任认为,台湾戏剧在大陆“落地开花”一方面丰富了演出市场的剧目类型,让观众获得更多选择;另一方面,台湾戏剧不拼大手笔大制作,往往以创意智慧取胜,这为大陆戏剧创作者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在大陆打拼这么多年,余大任最大的感受就是大陆的市场太大了,但要做好,其中学问还很多,“大陆每一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特性,对戏剧题材的喜好各不相同,我们现在不着急,但会一个一个做好。先立足上海,后放眼北京,再走向全国”。除了剧场的发展计划,余大任心中还有个更大的梦想,那就是能搭建两岸演出的平台,不仅促成两岸戏剧界共同合作,还打算把一些出色的大陆戏剧引进台湾。他说,“大陆跟台湾从演出体系、习惯、用语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别,需要磨合,我们希望未来两岸的合作能呈现出水到渠成的正常状态”。

  这就是余大任与戏剧的故事,从结缘到分开,如今又回到起点,中间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对此,余大任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人生千万不要放弃任何一粒不起眼的米粒或沙子,说不定哪一天它就会变成黄金,惊喜往往来自于意想之外”。(中国华艺广播公司记者 丁卫卫 顾 晖)

[责任编辑:王伟]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