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八大碗
宋元六年(1091年),苏东坡出任颖州(今安徽阜阳市)知府。一日,苏东坡的好友“宋四书家”之一的米芾前来探望他。苏东坡很高兴,处理完公务后,两人南下游玩。
是日,途经庐州府治地,两人感觉腹中饥饿难当,但离城还有不短的路程,一时无法,只得硬着头皮赶路。忽有一股香味扑鼻而来,两人寻香而去,发现不远处一户农家正炊烟袅绕。走进一看,这户人家正在摆宴,好客的主人听说来意后盛情邀请两人入席。菜过五味,酒过三巡,大家醉意已浓。苏东坡一时兴起,随口吟到:“举箸失量八碗入腹容易,宴罢无瘾三年去意可难”。主人知是夸赞自己做的菜,知道两位都是大有学问的人,于是再请题字。米芾回想刚才吃的八大碗美味,一蹴而就,“八大碗”三字便跃然纸上。
后来,主人便以“八大碗”为招牌,开起了酒家。八大碗美味也随着这段佳话广为流传。
布依八大碗
相传在明洪武年间调北征南时候,王氏始祖王登科(布依族)统军南下。当时长途征战,加上云贵高原丛林多瘴气,一干官兵到达兴义府上坡岗时,死伤过半,日常用具等都已丢失殆尽。到了上坡岗后,王登科见此地四周群山环抱,坝子里却一马平川,命令兵丁修筑工事、营盘以固防御,从此便在此世居下来。当时因为随军的饮具都已损失差不多了,只剩下用来盛东西的一些坛坛罐罐。炊具非常缺乏,最后只好依样画瓢,用土法烧制了一些陶制的坛罐和封盖坛口的缸钵,在吃饭时盛饭菜就用缸钵或海碗,久而久之,流传下来就有了布依的“八大碗”。
“八大碗”是热情的布依族人招待客人的最好菜肴,这“八大碗”其实就是八道菜,即:猪脚炖金豆米、红烧肉炖豆腐果、炖猪皮、酥肉粉条、排骨炖萝卜、素南瓜、素豆腐、花糯米饭,这八道菜中的金豆米、粉条、南瓜、五色糯米等都是布依人农忙时极方便的菜肴,一般温度下存放能保质数月。八道菜中猪脚炖金豆米、红烧肉炖豆腐果、炖猪皮、酥肉粉条、排骨炖萝卜中菜和肉都很细嫩;素南瓜能补中益气、消痰止咳和美容;而“八大碗”中有特色的要数素豆腐和花糯米饭了,素豆腐是布依人家自己做的豆腐,先将豆子浸泡数小时后,然后将豆子磨成浆,用石膏点成豆腐;花糯米饭是布依族特制的一种糯米饭,采用纯天然香草制作。
临清八大碗
临清“清真八大碗”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说到临清“清真八大碗”的特点,除了色、香、味俱佳外,还有三点,那就是一肉二汤三滋补:
一肉。原料以牛、羊肉为主。伊斯兰教倡导食用牛羊等佳美食物,禁戒“奇形怪状、污秽不洁、性情凶恶、行为怪异等之肉”(《古兰经》)。
二汤。清真八大碗属于汤菜,它很注重汤的运用,其汤有原汤、清汤、白汤。巧格、松花、闷子佐以白汤,清氽丸子佐以清汤,烧肉、炖肉佐以原汤。清真八大碗中的汤都保持了它们的原汁原味。
三滋补。清真八大碗不仅都是佳美的食物,而且还具有滋补强身的功用。元代回回太医忽思慧《饮膳正要》“羊、牛肉,温补不燥,培元固本,易筋壮骨”,经常食用可以“开胃健力,散寒助阳,益肾补虚”。据回回典籍《天方典礼》记载“饮食,所以养性情也”,“惟驼、牛、羊独具纯德,补益诚多,可以供食”。
临清“清真八大碗”菜品名称及特色
一、烧肉 二、炖羊肉 三、巧阁 四、松花羊肉
五、清氽丸子 六、黄焖鸡 七、里脊 八、肉杂拌
[责任编辑:马小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