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交流与合作

两岸青年观点论坛:台湾世代话抗战

时间:2015年09月14日 14:36 来源:海峡之声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两岸青年观点论坛”发起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台湾博士王正接受采访

  

雾峰林家后代林为民先生接受海峡之声记者采访

  

台盟北京市委副主委、《两岸关系》杂志社社长、“台湾最后一位进士”汪春源后代汪舟

  

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名誉会长卢咸池

  

董其武上将曾孙董百胜接受海峡之声记者采访

  

台盟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吴艺煤

  海峡之声网9月14日北京讯 (记者任婧、特约记者舒克铎) 由两岸青年自行发起成立的“两岸青年观点论坛”日前在台盟中央举行,本期论坛以“台湾世代对话沙龙”为主题,特别邀请台湾雾峰林家后代林为民,“台湾最后一位进士”汪春源后人、台盟北京市委副主委汪舟,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名誉会长卢咸池等亲身讲述父辈们的抗日史实,在场的两岸青年聆听之后纷纷表示,台湾先辈的抗战历史是不容遗忘的。

  谈起台湾的抗战历史,雾峰林家在岛内可谓闻名遐迩。抗日志士、革命烈士林正亨之子林为民介绍了家族百年来抵御外敌的光荣历史,并对父亲林正亨在抗战期间中可歌可泣的英雄表现进行了深度解读,让现场学子无不感受到浓浓的爱国赤子心。而对当前以李登辉发表的媚日言论和错误史观,林为民表示,在抗战胜利70周年和台湾光复70周年之际,李登辉卖台的恶劣行径深恶痛绝,这是对台湾人民的极大的侮辱。他说,“今年即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70周年,在这个日子里却听到一个消息,李登辉认日本为祖国,把钓鱼岛说成日本的领土,这充分暴露了李登辉汉奸的嘴脸,这是对台湾人民的侮辱,也是对台湾抗日志士的玷污。”

  1895年,甲午战败之后,清廷《马关条约》割台议和,台湾历史上的最后一名进士汪春源最早参与上书反对,被称为“公车上书第一人”。汪舟在回忆曾祖汪春源的抗战事迹时表示,台湾抗日发起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马关条约“割台”后的20年间众多爱国人士回到大陆参加抗战,追求以祖国解放促台湾解放。

  对于台湾被殖民压迫的那段历史,台湾学生台湾青年、北京大学博士王正表示,今年是台湾光复70周年,从1895年到1945年台湾武装抗日和文化抗日长达五十年,可是台湾却让这段历史在台湾年轻人的认同中渐渐阉割。他说:“这段历史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不能遗忘,这是非常光荣、悲壮、英烈的历史,但现在因为台湾的很多执政口水以及去中国化教育和亲日媚日的历史教育,把这段历史让台湾年轻人渐渐的在认同中阉割。我认为这个历史还是要有的,我们要从人文史观、正义史观来看,殖民就是殖民,不能美化,这是最基本的。”

  硕士毕业于台湾大学、博士留学英国、现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教的陈蔚芳表示,台湾的抗战史同样是中华的抗战史,要实现真正的统一首先要统一两岸人民的思想,“大陆已经意识到国共共同抗战的意义,台湾也应建立起抗战纪念馆等一些设施来让台湾人民关注起来”。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台湾博士生许晋铭也认为,“共享史料、共书历史”非常重要,两岸应该及早化解分歧、共建两岸共同史观。

  曾在台湾求学十年、现在北京大学读博的华侨释慧固从旁观察表示,抗战胜利是包括两岸人民和海外华侨等全体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过度争论抗日究竟谁是主力和正统性的问题只会分裂中华民族人民,就像一位台湾眷村老兵曾告诉他的,“如此争论没有人赢也没有人输,真正输的是我们人民”,继续这样的争执是非常可惜也非常可悲。

  毕业于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现于北京创业的台湾青年董百胜,其曾祖董其武上将曾于抗战期间担任69军军长,董百胜表示,他的家族有许多长辈在两岸担任将军,相信他们的内心都是希望中华民族团结而不是分裂,同时他对于两岸青年交流融合的前景也抱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而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马元豪也强调,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来融合两岸青年共识,寻找共同点而非放大分歧点。

  台盟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吴艺煤表示,两岸的未来和中华民族的希望在于年轻一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通过这次座谈会两岸青年能够回顾铭记那段英勇悲壮的历史,传承和弘扬两岸同胞共同的爱国情怀,维护和平、开创未来,继续推进两岸的和平发展。

  据了解,两岸青年观点论坛是由北京大学两岸青年学子共同发起,专门为两岸青年发表观点、探讨时政、交流思想、研究两岸关系所搭建的学术对话与交流平台。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