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竹条一端对齐,按这个长度剪断,剩余的竹条要是够长就再剪一次……”11月27日下午,成都锦官驿小学科教活动中心里,26名小学生正叽叽喳喳地摆弄着手里的竹条。讲台上,瓷胎竹编省级传承人谭代明正在教孩子们如何将普通的竹条变成精致的笔筒。这是锦官驿小学非遗进校园活动现场,让传承人走进小学校园,从小培养孩子们对非遗的兴趣,无疑是一项活态传承的新创举。
今年10月,为丰富校园文化课程内容,锦官驿小学向成都非遗保护中心申请,希望能在学校每周的社团活动中引进一些非遗项目。“中心非常支持,帮我们请来了瓷胎竹编、花叶画和剪纸3个项目的传承人,教孩子们亲自动手体验非遗。”锦官驿小学教导处副教导员李宜介绍说,在她看来,少年儿童是非遗传承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让‘非遗’进校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这一想法与几位传承人的观点不谋而合。“接到邀请,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了。”在谭代明看来,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也是最有悟性的。“他们学的时候没有世俗的顾虑,让他们从小近距离接触民间艺术,能为活态传承播下兴趣的种子。”
记者在现场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动手的积极性非常高,手中的小剪刀一刻不停。当看到万烈芳老师在投影仪上展示出两只用银杏叶贴成的蝴蝶时,不少学生都发出阵阵惊叹。李宜介绍说,“让这种非遗活动常态化、系列化,将是我们今后着力的方向。”(记者程文雯)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