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江舟山沈家门镇的一个小镇青年到果壳网的CEO,从一个研究大脑锥体细胞第5到6层的生物学博士到一个自由撰稿人,“教育基本靠自我教育”的小镇青年姬十三如何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赖的研究课题。
被“90后”称为“十三叔”、被“80后”看做创业偶像,目前姬十三在13所高校的“创业就像混实验室”巡回演讲正在进行,在他回京略作休整的空闲期,北京青年报记者在果壳网办公地点的休息厅里见到了这位著名的科学男青年。
姬十三36岁,中等身材,语必带笑,戴着黑框眼镜,肩膀上扛着一颗圆乎乎的脑袋,如传言中一般文艺范儿十足。他在胸前抱拢双臂,用略带江浙口音的普通话气定神闲地说:“我以前做过科普写手、科学推手,后来组织科学松鼠会、创建果壳网。以后,我要做一个创业者,我想把果壳网做成一个文化品牌,做成一家百年老店。”
科研:“我在一家制药企业实习过一个月,非常乏味。我一直觉得,如果一条路能很清晰地看到未来,是挺可怕的一件事。”
有人说,果壳网里都是《生活大爆炸》式的人物。《生活大爆炸》主人公“谢耳朵”的童年有几个大事记:12岁在家里搞了个2毫米的阶梯实验,13岁给镇上居民免费供电,并且在车库里弄出一个核反应堆。姬十三的童年却不是这样无法无天,他基本上是一个岛民。“内陆的人可能很容易从一个城镇到另一个城镇,觉得世界很大,可我们生活在比较小的空间里,出岛很麻烦,小时候觉得海岛就是全世界。”
姬十三说自己生性内向,“我从大学毕业以后才开始大规模地和女生说话。”他说内向的孩子童年通常有两个志向:作家或科学家,而他后来成了科普作家。
小镇青年的成长往往没有人提供帮助,他最好的老师是离家300米的一个小图书馆。“我喜欢翻《辞海》,感觉生命科学比生物学更加高端大气。当时全国只有上海水产大学(现名为上海海洋大学)有这个专业,但我后来还是选择了分数更高的中国科技大学,读了生物系。”他调侃生物系是很厉害的,他的同学现在有的在做精算师,有的在做咨询,也有人在卖健身器材,甚至有两个同学毕业后去美国学习神学。
姬十三毕业的时候面临几个选择:继续科学写作、出国做科研,还有就是留在上海进入企业工作。“我在一家制药企业实习过一个月,非常乏味。我一直觉得,如果一条路能很清晰地看到未来,是挺可怕的一件事。”
姬十三实习所在的实验室经常要采购大鼠,他那时候得拎着装有8只大鼠的笼子坐公交车,通常还要罩上黑色塑料袋。他平均坐三次车可能就有一次不得不半路下车,因为车上的其他乘客虽然没说什么,但都会齐刷刷地看向他。
写作:“我一直说我是逃离了科研,但没有逃离科学。”
他最终选择了“逃离”实验室,成为一个自由人。这个念头的突然闪现让他自己至今印象深刻:“我推开门探头对我的室友说,‘老子不干了!’宣布了,就等于结束了。”
姬十三本姓嵇,“嵇”与笔名中的“姬”同音,而“十三”是他当时女友所在的复旦大学新闻系系号。姬十三撰稿人生涯的开启就是因为这个女孩。当年,为了俘获心仪女孩的芳心,他心生一计:要在女友欣赏的媒体上发表科普文章。半年后,他成了《三联生活周刊》、《上海壹周》的专栏作家。
对于过往,姬十三说:“我一直觉得实验很重要,科研也很重要,但我觉得自己不是很能坐得住,而科研工作需要耐得住性子的人。实验要反复重复,这件事对我来说实在不够刺激。但实验室教会我很多东西,我的很多心态和经验都来源于此。之所以在这之后选择写作,也是因为科学写作与传播依然是在科学这个圈子中做的事情,跟我最初的想法没有太大的背离。我一直说我是逃离了科研,但没有逃离科学。另一方面,科学写作也是我能做好并擅长做的事情,它富有变化,而且有乐趣。”
他曾经以为自由撰稿人的生活是像别人所说的那样“有无敌海景、有自由、有老婆”,而他三样都没有,他只有出租屋和等待查阅的大量文献。
有一年,发生了不少白领猝死的事件,媒体让他写一篇稿子,主题是“猝死”,他就熬夜写这篇稿子。“我记得特别清楚,天边发白的时候,我在word上敲下最后一行字——‘大家要注意休息’。这样的生活跟我想的不太一样,我决定换个城市。”31岁的时候,姬十三离开上海到了北京。
从科研到写作,姬十三慢慢地认识了不少同道中人,后来他渐渐地从一个写作者变成了写作组织者。“2009年我全力做科学松鼠会,不写稿子,不拿工资,没有收入。没有想过能做成什么事情,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实际上我做的是一个NGO的工作。”
“幸运的是我找到很多同类。他们大多是‘80后’、科学青年、高智商、宅居动物、习惯用Google Reader获取信息、靠Gmail保持联系、对英文网络资源熟悉、对表达和解决问题驾轻就熟。”
果壳网:“你要从A点走到B点,但实际上,你只知道A点在哪儿,A点和B点之间,是迷迷茫茫的雾,你看不清B点在何方,只能一点点地摸索。”
2010年,风险投资公司给姬十三发了一封豆邮(豆瓣邮件)。在听完风投报出他们之前投资的公司后,姬十三说:“我们做朋友吧,我要用互联网的方式把这件事做起来。”之后就有了果壳网。
在外人看起来,姬十三的创业路程是很平顺的,姬十三也坦言:“这一步一步都是顺理成章的,但一路走来都是事情到我面前我才知道怎么做。”姬十三认为创业和科研是有相似经验的,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刚进一个实验室,一无所知,要扎进小的方向钻研,创业也是如此。在实验室待过的人,很擅长从完全陌生的领域重新做起。”
创业,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困难无时无刻不是如影随形,对于姬十三和他的团队来说,也不例外。“2009年初冬,我们准备模仿英国爱丁堡科学节做一个科学嘉年华活动。11月1日是最后一场。早晨起来推开窗,我看到的是漫天大雪,我的心被这雪凉了个透。你想,星期天,冰点的温度,加上鹅毛大雪,有几个人会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来听一场讲座呢?”而结果出乎意料,也令姬十三分外感动,在他9点钟到达北航时,400个座位的礼堂已经坐了三分之二的人。“说实话,我挺惊讶的,同时也感到,我们已经有些号召力了。”
那场活动,姬十三的团队里,全职人员只有4个,他们在一个星期内做了24场活动,最后时刻几个人几乎都要崩溃掉了。“做完这次活动,我的一个合作伙伴就因为劳累和身体原因离职了。我一方面要维持公司,一方面要寻找新的合作伙伴,那一段时间挺难扛的。果壳刚上线时,更是状况不断,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现在想来,创业之初没想到会有那么多困难,因为不了解,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是,再难扛也扛过来了。”
姬十三把创业的过程比喻为一个人走路,“你要从A点走到B点,但实际上,你只知道A点在哪儿,A点和B点之间,是迷迷茫茫的雾,你看不清B点在何方,只能一点点地摸索。”创业的过程其实要有大量的时间花在“证明自己是错误的”这件事情上。“面对全新的环境和任务,你几乎一定会犯错。第一次想到的,正确的概率非常低,几乎一定是错的。当你明白第一步绝大多数是错的时候,抱着这样的心态,所采用的方法论就会完全不同。”
“所以,我们要避免一开始就投入所有的精力和资源在同一个方向上,而应该摸着石头过河,快速试错,快速调整、完善。同时要具备勇气,一旦发现自己擅长另外一件事情,想干另外一件事情,马上就干吧。”
科普:“我觉得科学是可以和其他很多学科混搭的,比如和商业、音乐、表演、科幻、电视,其实科学可以很有意思。”
果壳的网页新鲜、时尚,充满创新意味、令人耳目一新,甚至各个主题站的名字都新颖别致。提及此,姬十三很有几分得意:“我们经常会在这间公共休息厅开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集思广益地就会想出很多主意。”
为什么这群人会聚在一起?姬十三引用了一个同事的说法:“有趣的灵魂,早晚会相遇。果壳人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都挺较真儿、比较宅、有点死理性,所以和其他公司比赛体育项目经常输,还会因为坚持己见而为各种大事小事吵架。我们十点钟上班,十二点吃午饭,因为时间离得比较近,有的人就提出更改吃饭时间,有的人又不同意。最开始大家在邮件里‘打仗’,各自用生理学、心理学等等各门类学科述说自己的理由。开会时,大家围坐一圈,还就这件事各自陈述了观点。”说到此处,姬十三脸上的笑容明显加深,“这种事情很多,但只要谁在道理上说服了对方,对方就会立刻释然,这也是果壳人的可爱之处。”
在某种程度上,果壳打开了科学传播的另一扇窗。过去大家一提科学就想到科研,或者是高高在上的、殿堂里的东西,大部分人还是觉得科学离自己太远。但在姬十三看来,科学无处不在,它应该成为文化甚至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我觉得科学是可以被请出来,和其他很多学科混搭的,比如和商业、音乐、表演、科幻、电视,其实科学可以很有意思。果壳今年3岁,这3年来我们做的实际上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一个科学文化品牌。接下来我们想和电视、表演合作,让科学在更多的领域传播,从而走向人们的生活。”
未来:“科学太重要了,所以不能只有科学家来干。科学太重要了,它必须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对于一个互联网公司来讲,姬十三认为果壳网还处于摸索阶段。今年,果壳也有新产品上线:“我们延续过去的模式继续往前走,对热门事件进行科技分析,产生大量的内容。今年我们做了一个新的产品叫‘流言百科’。以前科学辟谣大多以文章的形式呈现,不太容易查找,人们需要看完整篇文章才能看懂结论,比较麻烦。我们开发的‘流言百科’打造一个‘科技流言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里,用户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结论,如果他们想看到更深入详细的解释,可以选择继续往下看,查找起来也非常方便。”
另外,今年姬十三更为关注的是一个新的事物:果壳的MOOCs小组。MOOCs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是一种新的网络学习方式。“大概在2006年前后,我们把网络视频公开课从美国引进来,在国内曾经一度也很流行。但公开课只是简单地把名校的课程录制下来给公众看,不容易让人坚持看下去。从去年开始,网络上兴起了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它利用碎片化的方式重新演绎这些冗长的课堂视频,让线上学习的人体验到线下学习的真实感受。”
“过去我们一直在做知识传播,我一直觉得知识传播和学习是一件事情的A面和B面,如果普通公众自身知识水准还没有到达一定的层次,不论你如何努力进行知识传播,都是没有用的,所以今年我们比较关注教育和学习领域。”
“3年来,我们在做的是一个文化品牌,我们和电视合作、出书、开咖啡馆,这样做,会让这个品牌更加丰满。我想让人们感觉到,果壳网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有情感属性和人格属性的,它因为文化的东西变得更立体。如果将果壳比喻成一个人,他可能是个年轻的、有点儿潮、比较死理性,但它会因为有特点而让人们想起它来。”
“如果说,以前我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现在我把自己定义为创业者、科学的传播者、推动者和呐喊者。科学传播让我觉得自己更有力量,这是我的主线,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实现我的科学梦。”
对于果壳的未来,姬十三很喜欢两句话。“第一句是:‘科学太重要了,所以不能只有科学家来干。’所以我在做的依然是一个科学传播的事情,果壳也是一个科学传播的架构,它使我们成为这个生态圈里面重要的一部分。第二句话是我们采访英国的科普大家兼摇滚歌手布莱恩·考佩思时他说的一句话:‘科学太重要了,它必须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姬十三还是一个喜欢做计划的人。他明年有三个愿望:一是希望和不小心做了很多科普工作的乐队“五月天”合作一首歌;二是希望获得2015年到太空去的资格;三是希望果壳网能够承办“科幻星云奖”。“我们还会派团队去参加伦敦世界科幻大会,希望未来能成功申办世界科幻大会。”
高校巡讲期间,姬十三送给现场的学生们两句话:“失败是成功他爹,失败是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人不是生来成功的,而绝大部分人是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明白这些之后,即使失败了,也要开心。”第二句是:“没有白费的人生。许多事情当下可能看不到方向,但是要相信在未来它们一定会有意义。”
“人生就像是俄罗斯套娃,你一个个打开,就会越来越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你是在努力生活的人,所有的训练都是有意义的,没有白费的人生。”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