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尊凤,以凤为图腾。在东湖磨山楚文化旅游区,有尊《凤标》雕塑,两只凤凰相对而立,尾羽向上,如一团升腾的火焰。《凤标》建成于1991年,20多年来,一直是武汉乃至湖北的文化标志。
近日,记者采访了《凤标》作者胡国民与姜海焱。
首次面向全国招标
胡国民与姜海焱任职于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原武汉市建筑设计院),多年来,两人合作创作了多个城市雕塑。“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作品。”姜海焱说,《凤标》是他与胡国民的首次合作,也是他第一件大型雕塑作品。
1990年年初,市委宣传部、东湖楚文化研究建设办公室联合向社会公开招标《凤标》设计方案,全国27家单位参加竞标。“在我印象中,这是武汉首次面向全国招标雕塑方案。”胡国民回忆。最终,胡国民与姜海焱的方案获一等奖,成为中标执行方案。
经与专家多次探讨、磨合,胡国民、姜海焱对原方案修改了近20次,才得以敲定。
凤火合一体现楚文化
胡国民展示了获奖方案,记者发现,获奖方案与现在的《凤标》大相径庭。在原方案中,雕塑通体红色,两只凤凰呈向上飞翔状。
“最主要的改变是‘凤尾’由向下改为向上”,胡国民说,新的构思立意突出楚人信仰:拜日、崇火、尊凤,将三个元素融为一体。采用“虎座立凤”的传统造型,两只凤凰组成半圆升腾造型,喻意凤火合一,与日同辉,表现楚文化博大、浪漫的特质。
在造型空间设计上,《凤标》强调中轴线,左右对称,与后方楚天台构成双重风景,“楚天台正好在凤尾组成的圆拱中,形成‘景中有景相对映’的景致。”
《凤标》铸造采用青铜材质,“相比方案的红色彩钢材质,青铜更古朴、凝重。”胡国民说。
120个组件拼接而成
胡国民透露,《凤标》高7.8米,“凤尾”向前延伸,雕塑体量大且重心前倾,制作上困难不小。创作团队为此煞费苦心。
在大样制作上,《凤标》摒弃泥塑方式,先用钢筋搭成骨架,再用泡沫塑料块包裹并进行雕刻。由于采用轻质塑形材料,避免了制作事故的发生。
胡国民说,《凤标》由约120个组件拼接而成,中间有钢筋内穿铆实。组装完成之后,再细致打磨接口边缘,使表面圆滑自然,工程相当繁复。
《凤标》成湖北特色标志
胡国民、姜海焱深入研究楚文化,对造型精心推敲,形成独具风格的凤凰形象。“以前,凤凰形象大多写实,与孔雀近似。如此表现凤凰,我们是首创。”胡国民说,“我们的凤凰强调除恶辟邪含义的符号化,显得更简洁、精悍、威猛,也更有装饰美感。”
《凤标》落成后好评如潮,屡获大奖,成为湖北的地域文化标志,被广泛用在标志设计和礼品制作中。
20多年后,对自己作品有何评价?胡国民说:“就单个雕塑而言,《凤标》可能并不是最出色的,但就整体效果而言,雕塑可称得上完美,它与建筑、环境构成较好的环境景观。” 记者宋磊
档案
楚文化《凤标》雕塑
作者:胡国民、姜海焱
创作时间:1990年1月
落成时间:1991年11月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