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闽南文化之花绽放两岸――台湾安平文教基金会董事长蔡金安
“经济全球化对地域性很强的闽南文化形成不小的冲击,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都没能幸免。让闽南文化代代相传是我的心愿……”(图片来源:中国华艺广播公司)
这句话不是出自某位大家,也不是来自某个论坛或会议。说这句话的是一位台南的老者,名叫蔡金安,现任台湾安平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台南文化基金会执行长。与蔡董见面是在7月的厦门,虽然烈日炎炎,但蔡董却裹得很严实,头戴一顶礼帽,身穿一件唐装,手持一把折扇,胸前一枚古玉,一幅中式打扮透出浓浓的文化气息!蔡董说话很直,对于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他开门见山,“我都一把年纪的人了,来大陆做生意,目的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传播和保护闽南文化”。蔡董说,他从小接受的是“国语”(普通话)教育,后来随着年龄增长,他发现闽南语很好听、很有味道,闽南文化魅力无穷,自己深深爱上了“她”;当看到近年来闽南文化影响力日渐势微的时候,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促使他走上传播和保护闽南文化的道路。他说,之所以选择来厦门,因为这里是闽南文化祖地,便于交流与合作。
让交流“火”起来
“闽南话”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被称为古汉语“活化石”,传承千年不褪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在大陆、台湾及东南亚诸国有广泛影响,甚至延伸到欧美等地,对于传播华夏文明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员快速流动,地域特征明显的闽南文化受到不小的冲击,部分文化符号随着先辈的离世渐渐消灭,当地一些青少年不讲也听不懂闽南话,这种情况在大陆和台湾不同程度的存在。蔡董说,为了让闽南语能很好地传承下去,在台湾,绝大部分小学规定每周至少上一节方言课,教材内容涵盖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相关知识;对教授闽南语的老师也有严格要求,他们必须学会使用闽南语音标,学唱传统闽南语歌谣,参与教材编写等等,修够了学分才能获得主管部门颁发的证书,取得为学生教授闽南语课程的资格。蔡董表示,由于老师授课形式新颖、活泼多样,课程常常受到青少年的欢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两岸交流大发展的今天,为把闽南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营造了很好的环境,蔡董认为,两岸间可以相互借鉴彼此经验,共同推广闽南文化。为此,他在前几年透过“安平文教基金会”、“海翁台语文教育协会”与厦门海沧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展开合作,并在去年协助上述两会在厦门海沧区和思明区成功推出“海峡两岸闽南方言与文化进学校”交流活动,共同分享闽南语教学的经验。除了邀请台湾老师到大陆外,蔡董也积极促成大陆老师赴台开展师资交流,用举办文学营活动的形式促进两岸文化交流。
蔡董说,虽然自己的能量有限,主要是集中在台南地区,但他相信只要用心去做,两岸围绕闽南文化的交流就一定能“火”起来。
借歌声 “传”下去
在厦门古城东路,蔡金安有一个“据点”,在这里他特意租用一个门面做交流,取名为“闽南文化沙龙”,书架上摆满了各类研究闽南语的专业书籍,免费供爱好者阅读。“沙龙”还会不定期邀厦门学界、文化界人士来开讲。
回顾多年来推广闽南文化的经验,蔡金安说,“工作要从娃娃抓起”,要让“娃娃”们从小就喜欢上闽南文化。如何吸引“娃娃”呢?蔡金安说,必须借助音乐的力量。音乐使人快乐,歌曲便于记忆,尤其是小孩子的学习,在“咿咿呀呀”的玩乐中,进步飞快。
为了推广闽南文化,台湾岛内知识界的很多人士用闽南语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和戏剧。蔡金安表示,通过文学的方式推广闽南文化形式很好,但难度不小,主要是缺乏大众性和参与度,他说,一曲《看拼才会赢》在广为传唱的时候,很好地诠释了闽南文化的精髓,他很推崇这种方式。
蔡金安向记者亮出自己的“法宝”――独创的“古诗吟唱”教学法。他说,自己创作了500多首闽南儿歌,后来发现用闽南语来吟唱唐诗特别有味道,于是收集来唐诗300首,依平仄、押韵等进行编曲,唐诗优美的文字与闽南语动听的旋律相结合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听觉效果,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易于普通人学习和传唱。说罢,蔡金安轻舞折扇,即兴吟唱起闽南语版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独特的曲调、别样的感受,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把文化“吃”出来
蔡金安其实还有一个身份――台湾台南安平剑狮埕“埕主”。据说,台南安平曾是郑成功所属水师的驻防重镇。当时士兵操练结束后返家,常将狮面盾牌挂于门上,再将刀剑横插在狮口,无意间形成了威严勇猛的“狮咬剑”;盗贼见了便知是官兵住宅,不敢入户偷窃。久而久之,“狮咬剑”图像成为震邪伏魔、护民安宅的象征,并衍生出“剑狮文化”。2004年,独具慧眼的蔡金安把台南安平一个废弃菜市场打造成当地的知名旅游地—— 安平剑狮埕;2012年3月,他又把安平剑狮埕“移植”到厦门,为厦门古城东路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
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推广“剑狮文化”,蔡金安请来台南小吃助阵。他说,“文化传播力最大的就是小吃文化,人们整天看戏、听曲也会腻,但是对于吃,大家都是很感兴趣的”。于是,在古城东路的“剑狮埕”里,慕名而来的游客可以大饱口福。棺材板、肉燥饭、鲜虾球、台湾香肠……不管是叫得出名字,还是叫不出名字的台南小吃,这里应有尽有。为了保证品质,“剑狮埕”里的很多食材都是从台湾真空包装运送而来。虽然成本很高,但蔡金安觉得值,他说,开“剑狮埕”本来就是向大陆朋友推介台南,卖小吃只不过是希望大家把台南的文化“吃”出来。
记者坐在古香古色的门店里,耳旁缭绕着台湾北管音乐,瞬间,竟以为自己身处在500里外的台南……(中国华艺广播公司记者 陈赟 李奎革)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