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古装历史剧《王道剑》创作背景资料探究——
建文帝出亡宁德证之十七:从臣郑洽
公元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病逝,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为巩固中央集权,建文帝着手削藩。朱元璋的第四子,时燕王朱棣不甘被削藩,遂举兵反叛,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变”。朱棣攻下明朝都城南京后,宫中建文帝却离奇失踪,下落不明。
建文帝究竟下落何处?民间普遍认为他最终逃离了危险的漩涡,消匿民间,这引发了一代又一代历史爱好者和史学专家的好奇和探索。台湾前“行政院”院长、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刘兆玄(笔名上官鼎)依据明朝“靖难之役”和“明建文帝出亡福建宁德说”的历史背景创作了长篇武侠小说《王道剑》。由九洲文化传播中心、九洲音像出版公司和台湾吉富文创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该小说同名电视剧将于今年10月开拍。
经有关专家的实地调查与田野考古,宁德是“明建文帝出亡地”一说取得了25组环环相扣、密切关联的证据链。现让我们跟着这些证据链,揭开600多年来的历史谜团:
携子陪伴建文帝流亡终老的忠义之臣郑洽。
相关阅读:
谜一:上金贝古墓之谜 谜二:支提寺怀古诗之谜 谜三:云锦袈裟之谜
谜四:郑和下西洋之谜 谜五:千尊铁佛之谜 谜六:“寻仙”之旅
谜七:避难雪峰寺 谜八:建文遗作 谜九:殿前指挥使 谜十:保驾大将军
对于古代士人而言,“忠义”二字重于泰山。无数诗歌赞颂那些忠义之士,其中最幸运的当然是太平盛世的“治世之能臣”;倘若不幸遇到了昏君,就要本着直言死谏的觉悟当“诤臣”;更不幸点儿生逢乱世,则需以己血肉之躯挽社稷于狂澜……但上述几种,比起本篇提到的这位从臣郑洽而言,似乎都没那么艰辛了。他选择的道路,是最为考验人的一种:陪着一名亡国之君终老,死后仍为其守陵,这是一个臣子所能坚守的最极致、最漫长的忠义。
郑洽出生于大名鼎鼎浙江浦江郑义门。自南宋建炎年间始,郑义门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共居同食数百年,鼎盛时期族人三千,明太祖朱元璋赐封“江南第一家”。郑家对出仕为官者规训甚严:若子孙不奉公勤政,以不孝论;如有贪赃枉法者,削去族谱名字,死不许入祠堂。以故郑家一百七十三人入朝为仕,无一贪渎,这种清廉忠直的家风自然也被郑洽一并继承。洪武壬申(1392年),郑洽考中了进士,官擢翰林待诏。建文帝登基后,对郑洽的能力极为认可,大加重用,甚至把自己亲妹妹朱璆娘嫁给郑洽的长子郑榛,令其成为郡主驸马。明君贤臣眼看要做一番大事业,却遭朱棣起事,燕军围城。
朱允炆是一个“偏科”的学生,重文轻武的他身边缺乏可用的将领。不得已,他特封郑洽为守卫指挥使。临危受命的郑洽配合兵部侍郎廖平,率领南京军民奋死抵抗燕军,郑洽的二儿子郑松也在此战中捐躯。然而敌军势如海潮,朝廷军寡不敌众,最终兵败如山倒。朱允炆想到朱元璋生前留下的红箧,当即命令少监王钺取来,编修程济将红箧击碎,在里面发现了僧人的度牒。原来,朱元璋遭就料到了朱允炆可能由于心软败给朱棣,帮他留了最后一条后路。穷途末路,朱允炆必须置之死地而后生,便一把大火焚了奉天殿。顷刻间,宫阙陷入了熊熊火海,在大火的掩护下,郑洽、廖平、刑部侍郎金焦等亲卫,一路疾行,护送朱允炆从地宫暗渠夺路而出,在神乐观避难。
[责任编辑:普燕]